—— 我市穩步打造“五加一”新型社會救助體系
【編者按】社會救助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石,它直接承擔著維護低收入階層尤其是困難群體的起碼生活保障任務,在調節社會利益、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增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職能作用。我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歷程,鮮明地體現了市委、市政府“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讓人切身感受到建設“和諧淮南”的不懈追求。
把握民需之脈,躬行為民之政。近年來,全市民政部門緊緊圍繞“保障民生、發展民主、服務社會”的職能定位,著眼于城鄉統籌發展,逐步構建起“五加一”的救助框架,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立體式、全縱深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困難群體普遍沐浴在社會救助的“陽光”下,“民生指數”逐年增長,為“和諧淮南”牢牢筑起一道安全網。
城鄉低保呈現一體化救助
1997年2月,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來先后經歷建章立制、擴面和規范化管理三個階段。如今,無論是在制度建設還是在保障范圍、保障標準、保障覆蓋面和保障資金發放上都取得了質和量的飛躍。
截止目前,城市低保范圍已由單一保障“三無”人員及民政對象擴展到全員覆蓋;保障標準達到260元,保障面為5.8%,月發放城市低保資金從11.2萬元,增加到現在的946.5萬元,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補盡補。1997年至2010年底,全市已累計保障城市低保對象973.9萬人次,發放低保金76567.93萬元。2011年4月當月保障城市低保對象28132戶59719人,發放保障資金908.7萬元,保障面達5.3%。
2005年7月,我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建立和實施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農村低保資金專戶,全面實行社會化發放,保障標準也由每年720元提高到1080元,并按照“科學劃檔、分檔救助”的原則將低保對象分四檔進行保障。2007年,農村低保被納入全省民生工程,年度考核中我市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陣,2011年一季度,我市累計保障農村低保救助對象52646人次,發放保障資金1708.4萬元,月人均補助108.2元,位居全省前列。
讓五保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衣、食、住、行、醫,自己全都不用管,大家如兄弟姊妹般一起生活:健身、打牌、釣魚、種菜……生活規律化,時時有人問,病了有人管,每月有零花錢。在我市眾多敬老院,五保老人現在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舒服。
農村五保老人既喪失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是社會弱勢群體中最困難、最無助、最需要關愛的對象,對他們進行救助體現了政府的責任和義務,也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目前,我市農村五保供養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全市農村五保戶近1.5萬人,采取分散居家養老和集中供養相結合方式,分散供養補助標準達到了1300元/年,集中供養老人近6000人,供養標準達到了3744元/年。此外,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也得到落實,市救助管理站累計救助2000多人次。
困難群眾醫療救助穩步推進
自2005年底開始,我市建立了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制度,期間經過3次修訂,實現了醫療救助與其他保障措施的有效銜接,取消了救助病種,簡化了救助程序,實現了政府“兜底”,對特困家庭和困難家庭采取醫前、醫中救助;對低收入家庭,采取醫中、醫后相結合救助,累計救助28.19萬人次,發放救助資金5091.3萬元。
2008年,我市根據省有關文件,出臺了《淮南市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實施細則》,為了惠及更多的困難群眾,2010年5月,市民政局會同財政、衛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細則》進行了二次修訂,擴大了對象范圍,加快了救助程序,取消了病種限制,優化了救助方式,使救助對象最高可得到10000元的救助。2011年一季度,全市發放醫療救助資金257.1萬元,救助6418人次。
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日趨完善
為應對自然災害,我市逐步制定并完善了《淮南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淮南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淮南市民政局防震救災應急預案》,建立了市、縣(區)、鄉鎮、村(居)四級自然災害應急求助體系,搭建了氣象災害信息預警平臺,形成了覆蓋全市的災害信息網絡。
五年來,我市先后遭遇了2007年水災和2008年雪災,累計發放救災款9100萬元,糧802萬斤,棉衣(被)24500件。2008年,我市被評為全省救災救濟工作先進單位。通過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工作,在全市有7個社區被民政部授予“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稱號”。
臨時生活救助帶來暖暖溫情
在最低生活保障人群之外,還有一部分低!斑吘墤簟,不夠納入低保,實際生活又非常困難。如何幫他們解一時之急、一時之難?2009年底,市民政局與財政局聯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淮南市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辦法》,采取以“救急救難”為主,以政府救助、家庭互助和社會捐助相結合,堅持一事一救、保障基本生活,屬地管理和分類救助的原則,對城鄉困難群眾因各種突發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難給予的臨時性、應急性、一次性、非定量的生活救助。
慈善救助的有益補充
除了上述五大救助方式,我市民政部門還積極推進慈善事業發展,以慈善救助作為社會救助體系的補充和完善。
為此,我市民政部門創新捐贈渠道,開通了網上捐贈平臺;加強了慈善宣傳和慈善臨時救助,慈善協會向縣區延伸,社會各界人士更加關注慈善事業,五年來,累計接受社會捐贈款2535萬元。同時,我市累計發行福利彩票3.09億元,籌集福彩公益金1.08億元,按照“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宗旨,全部投入公益事業和福利設施建設。自2006年以來,連續五年開展了福彩助學活動,共資助貧困家庭大學新生1000余人,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萬多人次。
民心大于天,和諧滿人間!完善的社會救助制度已經深深扎根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壤,為廣大困難群眾撐起一片和諧藍天。
(記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