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市社區(qū)藥物維持治療門診的故事
毒品,直接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給眾多家庭帶來痛苦,并會給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威脅。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目前我市在冊的吸毒人員有2600余人,而真正能夠自愿接受戒毒的人員僅有700余人。如何讓更多的吸毒人員遠離毒品,讓他們走出心靈的魔窟?除了藥物治療以外,精神治療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方式。
在今年“6·26”世界禁毒日到來的前夕,記者走訪了位于淮南市精神病醫(yī)院的市社區(qū)藥物維持治療門診的醫(yī)護人員。
市社區(qū)藥物維持治療門診是專門為吸毒人員設立的自愿戒毒場所,吸毒人員每天都能在這里接受藥物和心理的雙重治療,該門診已多次與省、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協(xié)會合作開展了有關“吸毒者心理干預”的課題研究工作。據有著15年心理戒毒經驗的主治醫(yī)師戴多富介紹,由于種種原因,人一旦沾染上毒品,很難再戒掉,復吸率高達95%以上。由于吸毒成本很高,伴隨著成癮加深,也將產生一系列社會治安案件。如果想戒,不但需要終身服藥,而且要靠家人的支持,本人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力,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據社區(qū)藥物維持治療門診的專家介紹,精神治療要選取一個安靜的地方,不斷與吸毒人員進行聊天,鼓勵對方,從精神上感化他們,讓其認識到毒品的危害,為其人生道路指明方向。今年40歲的吳某曾是望峰崗一家企業(yè)的正式職工,從上世紀80年代,年輕的吳某對毒品感到好奇,開始嘗試,進而成癮。家人帶他在湖南戒毒8次,2006年回淮戒毒。通過醫(yī)生的交談,得知吳某主觀上愿意戒毒,但因其家人曾揚言“寧要尸體,也不要吸毒的兒子”,讓吳某備感失望。醫(yī)生通過反復心理疏導,消除了他對父母的仇恨,促使其愿意配合治療。而今,吳某已經進入了治療的平穩(wěn)期。
毒癮發(fā)作起來很可怕,但并非沒有治愈的可能。家住八公山的曹某,上世紀90年代從事煤炭生意,手頭也漸漸富裕起來。在朋友的慫恿下,曹某開始吸毒,他的妹妹也步其后塵。沒多久,曹某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生活也開始變得拮據。家人為了讓曹氏兄妹能夠戒毒,苦口婆心勸誡他們。曹某在戒毒所,親眼所見妹妹在戒毒時胃出血導致死亡。妹妹的離去對曹某觸動很大,在醫(yī)生和家人的努力下,曹某通過自己的毅力克制了毒癮。而今,他已經不再復吸,生意也有了起色。
據市精神病醫(yī)院院長、心理學副教授、省心理學會常務理事談成文介紹,目前社區(qū)藥物維持治療門診是靠吸毒人員自愿前來治療,一旦他們不愿接受治療,醫(yī)院將無法掌握他們的行蹤。因此,他建議將對吸毒人員管理,納入到社會綜合治理當中去,參照大城市的做法,引入社會力量從事宣傳、教育、社會調查、心理咨詢等與禁毒相關的公益事業(yè),培養(yǎng)更多的精神治療醫(yī)生從事戒毒工作。
(記者 李舒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