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第三屆中國·淮南國際少兒藝術節吉祥物主創人員


2011年7月,第三屆中國·淮南國際少兒藝術節即將開幕。6月21日,節徽和吉祥物亮相,這是少兒藝術節舉辦三屆以來首次誕生的節徽和吉祥物。那么,歡快起舞的吉祥物“紫金娃娃”是如何“呱呱墜地”的?6月21日上午,在淮南師范學院,記者專訪了“紫金娃娃”的主創者倪龍嬌。身為省十二運吉祥物“豆豆”創作者之一的淮南師范學院美術系副主任倪龍嬌和她的創作團隊為“紫金娃娃”的誕生傾注了心血。
5月底,第三屆中國·淮南國際少兒藝術節吉祥物征集活動結束,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組成由市美協負責人、藝術院校負責人、設計專家為成員的聯合專家評審組。但是由于征集時間緊,評委們認為很多作品存在符號化、程式化、概念化的缺點,有的作品則顯得生澀,所有作品均不能把淮南元素、少兒元素、藝術元素、商業元素很好的結合起來。因此,評委專家們初評后沒有發現滿意的作品,稍可圈點的只有兩件作品給大家留下印象,一是淮南市動漫協會選送的“鼓娃”,一是淮南廣播電視報編采中心岳旬選送的“紫金石娃”。在評審結束后,本屆少兒藝術節組委會委托市委外宣辦主任岳葆春組建創作團隊,吸收一些好的創作元素,同時結合本屆少兒藝術節“擁抱陽光 幸福成長”的主題,重新創作吉祥物。吉祥物的創作團隊由倪龍嬌擔綱,岳旬等配合。
倪龍嬌和她的團隊接到任務的時間是6月7日,她告訴記者,沒有現成的底稿,一切都得重頭開始,怎么才能把握少兒特點,體現淮南元素呢?這開始的第一個階段最艱難,為了尋找靈感,倪龍嬌并沒有馬上就開始創作,頭一兩天內她看了很多少兒舞蹈錄像,少兒繪畫作品等,希望能從中得到啟發,設計出體現孩子天性的吉祥物。經過緊張的思考和反復的比較以及專家評審組的意見,創作組決定沿襲岳旬作品中“紫金石娃”的思路為設計吉祥物。倪龍嬌用3天的時間繪出吉祥物的原型,初稿的整體思路得到了專家組成員的認可。初稿上的“紫金娃娃”頭上有一個紫金石狀的帽子,對于這一點,專家組覺得不太自然,參考專家組意見后,倪龍嬌決定把帽子改為更為可愛的小辮子。在二稿創作中,倪龍嬌、岳旬和助手李緒強設計了一系列形態不同的“紫金娃娃”。結合設計總監岳葆春等人的意見,又經過了4稿、5稿,市領導和市委宣傳部領導終于認可了定稿后的“紫金娃娃”的姿態。倪龍嬌告訴記者,這個姿態比其它兩個要更加活潑、開放,象征著歡迎四方的意思。從接到任務到定稿,只有短短的十天左右時間,在這個期間,為了能創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創作團隊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光是為“紫金娃娃”上色,他們就對著一塊真正的紫金石反復揣摩才得以完成。
定稿后的“紫金娃娃”的皮膚色澤以代表高貴與華美的紫金色彩為基本元素,眉毛、眼睛和嘴巴組成少兒歡快的表情元素,細看之后便能發現是“八公”兩個字的藝術體現。紫金色彩來源于淮南特產紫金石。久負盛名的八公山又名紫金山,所產紫金石以及衍生工藝品紫金硯成為連接蔡楚文化、兩漢文化和淮河文化傳統與未來的紐帶。衣服采用“花鼓燈”傳統服飾,淮南元素彰顯無遺。“紫金娃娃”的基本造型取材于少兒舞蹈姿態,體現出少兒天真、活潑、可愛的藝術形象。“紫金娃娃”一問世,其憨態可掬中不失靈動的模樣就博得了市民的一致贊揚。“紫金娃娃”,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只屬于淮南,因為其具有濃厚的淮南地域文化底蘊,又是淮南“少兒藝術”的城市名片。
倪龍嬌說,吉祥物“紫金娃娃”的誕生是整個創作團隊辛苦的成果,否則這么短的時間內不可能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團隊的精誠合作以及市委外宣辦同志給她的創作提出很多寶貴的建議是創作得以完成的有力保證。
圖一為吉祥物主創者倪龍嬌和她的“紫金娃娃”。
圖二為淮南廣播電視報編采中心岳旬選送的“紫金石娃”。
(記者 陸士宇 實習生 王帥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