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項民生工程惠及普通市民
如何促進就業,是各級政府所要解決的一項民生問題。在我市,制定實施促進就業工作、援助塌陷區失地農民培訓就業、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試點、推動全民創業等4項政策意見,為我市就業、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持;而完善落實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職業介紹補貼、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6個配套措施,則為我市的就業工作帶來了資金保證。今年1至6月份,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2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86萬人,同比分別增長15%、10%;季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9%。
政策扶持,他由難就業變穩就業
2010年7月,伴隨著就業壓力,畢業于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姚健決定放棄就業,直接創業。但由于公司創辦初期資金匱乏,運營情況一直不好。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網站上,看到關于大學生創業可享受政府貼息的小額擔保貸款的消息,于是,他便從人社部門申請了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有了這10萬元的周轉資金,姚健便擴大經營范圍,逐步打開銷售市場,上半年的營業額達到了40萬元,并帶動了4人實現就業,企業的前景也越來越光明。
2011年3月,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淮府[2011]23號),擴大了小額擔保貸款的范圍,提高了小額擔保貸款的額度,個人申請小額擔保貸款額度從以前的每人不超過5萬元,提高到現在的每人不超過10萬元,進一步提高了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創業的力度,為像姚健這樣的大學生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也通過創業帶動了就業。
市場引導,他由無序外出變有序轉移
外出打工,對于家住曹庵鎮的龐磊來說已是家常便飯,每年春節一過,他就會打點行裝坐上開往外地的火車。常年在外奔波,龐磊已經記不清自己走過多少個城市,換過多少份工作了。在今年的“春風行動”中,龐磊報名參加了蘇州就業直通車,并成功在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找到了穩定的工作。記者從市職介中心了解到,蘇州就業直通車每周一發車,將我市的人力資源有序地發往長三角地區。
我市堅持區域合作、市企聯動、資源共享,進一步加強“合淮”城市圈、沿淮城市帶、長三角城市群(“一圈兩翼”)區域勞務合作,組織開展“春暖淮河岸”、“民營企業招聘周”、重點引資項目專場招聘會等大型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截至目前,共累計提供就業崗位3.84萬個,發布網上招聘信息619條,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1.2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901人,同比分別增加1150人和105人,高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率達98.6%。
服務提升,他由奔波求業變家門口擇業
毛集實驗區夏集鎮農民胡本遠已經連續兩年留在了本地企業打工,她說: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以前打工都是到江浙,錢掙得一般,吃苦受累不說,家還得不到照顧。如今,來毛集實驗區安家的企業越來越多,加上當地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宣傳,讓自己了解到這些中小企業急需農民工的信息。現在,胡本遠與幾個同村的人一道在離家不遠的一家編織袋廠上班,她說:自己每天早上把家中的家畜喂好后,還不耽誤去工作,在家門口打工吃住全在家中,田里的莊稼還能照顧上,比去外地四處奔波強多了。
按照城鄉一體、均衡布局、平臺到村、服務到人的建設要求,整合人力資源市場,六區一縣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功能健全,全市46個鄉鎮、19個街道全部建立標準化服務站所和網絡,新招聘社區就業和社會保障專管員136人,568個行政村確立了專職信息員。1至6月份,各級公共就業平臺共接洽用工單位3710家次,開展職業指導6513人次,辦理就業登記1.45萬人,保管人力資源信息檔案6.35萬份。
(記者 李舒韻 蘇國義 實習生 黃子琪 葉欣 聶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