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重建傳統文化,其手段一定要現代、新潮
每當說起情人節,很多人都會想到2月14日,而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七夕,只是在近兩年才漸漸受寵。在今年七夕節即將到來之際,記者不禁感慨,那“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的美麗故事有沒有帶給人們一些感動,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給每一個人的影響又有多少?在七夕即將到來之際,咱們就來說道說道這“中國情人節”。
七夕PK Valentine’s day 暫落下風
“七夕不夠熱鬧啊,還是情人節比較熱鬧,而且2月14號比較好記,農歷每年都在變化,誰知道七月初七是哪一天啊。”一名在外地上學的大學生這樣告訴記者。
有這種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雖然從目前來看,七夕節已經漸漸開始變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不如情人節那般火,且有不少年輕人對此不屑一顧。
“七夕大都在暑假期間,很多大學生已經放假回家了,這就使得一批年輕的客戶源大大地減少,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只記得陽歷,卻很少記得農歷,如果七夕期間不做宣傳活動的話,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哪天才是七夕節”。一位禮品店的老板表示。由此可見,面對中國七夕節與國外情人節的競爭局面,中國七夕節還要走一段路。
一位學習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盧楊告訴記者,很多人愿意過外國的節日勝過中國的節日,都是因為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夠浪漫,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了解傳統文化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比如乞巧節的來歷,牛郎織女的故事,并不是人人都能完整地說出來的。如果真正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就應該知道那些故事有多么動人,它們的浪漫程度絕不會亞于那些國外的節日。”小盧同時表示,在很多人心中,圣誕節比春節要熱鬧,中秋節和端午節不愿意和家人團聚,卻開始興起感恩節,這種現象是非常不正常的,“為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圣誕老人的故事,卻不知道鞭炮和春節的來歷?”這是認識上的誤區。
而高中語文教師小趙則憂心忡忡地說道,七夕節最近兩年才開始受寵,并且受捧程度遠遠不敵外國情人節。“我們的父母對于七夕節非常有感情,《牛郎織女》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如今的孩子們對于古典文化和傳統文化卻有些抵觸,更傾向于接受外國所謂的開放氣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多留心多重視。”
七夕應有別樣的浪漫
從記者掌握的信息來看,今年年輕人過七夕,顯得很熱鬧。8月2日,記者在商貿文化廣場走訪了一些咖啡廳和快餐店,“已經有人開始預訂座位了,這是我們沒想到的。”一家咖啡廳的老板表示,一位前來預訂座位的小伙子告訴記者,他和女朋友談戀愛幾年了,每年七夕都會出來吃飯,但是去年七夕卻等了兩個小時才吃上飯,“不知道去年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情侶,所有的飯店都訂不上,很多餐廳還專門設置了等候區,排隊都排到40多號。”因此,今年小伙子留個心眼,提前來訂座位了。當然還有鮮花,8月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了解一些花店的售花情況。洞山路附近的一家鮮花店老板告訴記者,近兩年的七夕節,售花情況比前幾年好很多,“兩三年前,到七月初七時根本不會有人買花的,玫瑰花的價格與平時一樣,兩三塊錢一支。但是從去年開始價格猛漲,基本都會賣到五塊錢一支,賣的也不錯。”老板笑著告訴記者,“但是跟2月14號情人節比,形勢還是稍差一些,所以很多花店現在也在搞一些宣傳活動:貼海報啊,掛橫幅啊,希望營造一個好的七夕氛圍。”許多年輕人還利用新的傳播方式表達愛意,在瀏覽網頁時記者發現,不少淮南的網民在各自的微博里相互轉發微博,編寫微博七夕祝福語,有的網站的微博還開設了七夕謎語競猜活動、抽獎環節等增強了網民們的互動性,一時間網絡上充滿了七夕的浪漫氣氛,提前為今年的七夕造了勢。
凡此種種,與過外國情人節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也有不同的,市民小陳對記者說,七夕那天,他不準備買花,或者陪女朋友吃飯,如果天不下雨,他會選擇在當天與女友在當天晚上出來散步,他會把早已準備好的有關七夕的詩詞背給女朋友聽。一個更有別樣的浪漫七夕!
專家:優秀文化傳統能恢復
為什么中國的七夕一直不能和外國情人節一樣受人追捧呢?怎樣才能讓年輕人更加了解傳統節日與文化呢?8月2日下午,記者特別采訪了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副會長、淮南市文聯專業作家金妤,聽她深入分析當今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金妤告訴記者,每一朝代人的思想觀念還是不同的,我們今天對傳統文化的看法與幾百年前的人的看法肯定有所不同,“比如,對七夕節,今天的女孩子基本上都是社會人,她們不再像過去的女子那樣要會女紅,所以,七夕節里乞巧的事情肯定不會做了。對婚姻愛情,當代人的追求更為現實,不太會贊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思想。”所以,傳統文化的重建要有時代基礎,要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只是因循,不能只是懷舊。
金妤最后特別說道,媒體在傳統文化的重建工作中起著引領和宣傳的重要作用,只要用心恢復,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血脈和基因是不能改變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能夠恢復的。但是,不能只有責任意識而缺乏創新手段,其實,整個社會都有這種意識了,但手段單一,更多的是說教。中國傳統文化說教的味道比較濃,這也可能是不能吸引年輕人的一個原因。現在,科技發達,資訊手段太多,對崇尚時尚的年輕人來說,要重建傳統文化,其手段一定要現代、新潮。“七夕節里可以策劃一些時尚的大型活動,來吸引年輕人,但絕不僅僅是相親活動。現在的一些新媒體比較受年輕人的青睞,比如微博,那么,就可以在微博上發起一些活動,讓年輕人非常樂意地主動參與進去,這樣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又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記者 付莉榮 陸士宇 實習生 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