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生活成本提高,讓許多市民抱怨手中的錢突然變得“不經花”了。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消費才省錢成為近期老百姓最關心的事。8月3日,記者采訪了幾位生活中的“省錢達人”,看他們是如何在“漲”聲一片中,開動腦筋,精打細算,來緩解消費壓力的。
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辣椒、韭菜、大蔥、西紅柿、葡萄……如果沒有親眼看過尹大媽家的“果菜園”,你很難想象一個小小的陽臺能發揮如此大作用,竟然能種植那么多種不同種類的果蔬。家住居仁村的尹大媽卻有這個能耐,將自家陽臺打造成了名符其實的小農莊,還為其取名叫“果菜園”。正是靠著這小小的“果菜園”,尹大媽和家人在第一時間吃上了最新鮮、最便宜的自種菜,吃不完的,則做成干菜儲存,這樣,每個月還可以再省一筆錢。“現在時令蔬菜上市,最便宜的也要塊把錢一斤,我們自己種菜省錢又環保。雖然每月省的不多,但是時間長了,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說到這里,尹大媽開心的笑了。
自種菜解決了買菜問題。自做菜,則解決了餐費漲價問題。“現在餐廳菜價可謂是步步高升,前不久我去餐廳吃飯,點了份餐后甜點拔絲香蕉,結果菜一上來發現就8個香蕉片,一盤菜卻收了我16塊錢,真是又貴又不實惠,不如自己動手做。”在市民政部門工作的金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家離單位較遠,他以前都是在附近餐館里解決午餐問題的,現在隨著物價的上漲,餐廳的菜價也是水漲船高,為了省錢他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重新回歸廚房,在家里燒好飯后,帶著便當去單位吃,這樣每個月他能省下來50元左右的餐費,還不用擔心吃到“地溝油”或者各種食品添加劑。
貨比三家 做省錢有心人
要想省錢,貨比三家是硬道理。家住團結巷的劉女士,每周都要花費一個多小時,去仔細閱讀幾家超市送到家中的商品宣傳冊,上面有著幾家超市各種商品的價格信息,只要家中有需求的商品,劉女士都會十分細心地在紙上把各個超市的商品報價記下了,在家里先貨比三家后,再去超市購買。
“現在各個超市都開通了自己的購物專車,所以說距離不是問題,省錢才是最重要的。”劉女士說,自己的省錢招數其實挺簡單的,只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就可以了。比如說每家超市每天都推出幾種特價商品,有些商品到了一定的時候會降價清倉,一些食品每天到了晚上8點的時候,會出現打折行情等,這些小細節只要把握住了,就能省下不小的一筆開支。此外,劉女士還透露了一個小竅門,那就是在超市購買商品前,最好辦理各個超市的會員卡,因為會員購買商品經常有優惠,又能定期參加積分回饋、抽獎等活動,十分劃算。
組團購物 已成潮流
物價的持續上漲,讓團購這一特殊購物形式發展迅猛,小到三五好友組成親友團式的團購隊,大到幾十乃至百人的團購隊伍,比比皆是;購買的商品也越來越豐富,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所涉及的所有商品。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張鵬先生是一位有著多次團購經驗的老“團友”了,這兩天,他剛剛和同事組團購買一家餐廳的就餐券,原價每人95元,團購價39元,他和同事打算周末一起去消費。
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和同事從今年5月份起組織了一個親友團式的團購隊,最初只是因為好玩,因為大家都是年輕人,興趣相同,一起出去游玩、購物都有優惠,也很方便。后來隨著物價的持續上漲,軒購的性質發生變化,大家把自己和家人的需求變成了團購的目標,團購頻率也變得越來越密集,幾乎每周都有一兩單。“從給父母買按摩椅,到給孩子買嬰兒床,給妻子買時尚服裝,各地的特色食品等等,只要家里缺什么,我們就聯合起來一起購買。”張先生笑著說,既能節省生活成本,又能嘗試一些好玩、新鮮的生活方式,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記者 孫鴻 實習生 張為為 許婷 章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