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元,減去政府全額購買部分15元,應付11.2元。”聽到醫護人員報出的繳費金額,家住鳳臺縣盧塘社區的王老漢喜出望外地連連說道:“想不到省了這么多!”藥品實行零差率價后,醫藥費降下來了,百姓看病更省錢了。1月16日,記者采訪了淮南市發展改革委員會社會事業科科長何春福,他介紹說:“安徽省的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于2011年1月1日在全省32個縣區試點,淮南市田家庵區和鳳臺縣名列其中。在試點縣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去年9月1日起,醫改方案全省鋪開。”
“要不是國家的醫改政策,我真舍不得去開這個刀,這個醫改搞得好啊!”家住大通區孔店鄉王祠村,83歲的王慶福老人激動地說。老人幾十年來一直患有右斜疝,到醫院診查,需要花五六千元開刀治療,但家境貧窮的他負擔不起這筆診療費,只能強忍時常發作的腹痛。去年醫改后,老人終于得以住院治療,住院幾十天的費用也就300多元,卻讓他從此擺脫了幾十年的病痛。
醫改給患者帶來的實惠顯而易見,而醫改對于醫務工作者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呢?記者采訪了田家庵區三和鄉衛生院院長鄭義強,他說:“以往醫生的收入,完全來源于個人的業務收入,這就導致了許多醫生為了創收,不顧實際地給患者開高價處方。醫改之后,藥品實行了零差率銷售,國家撥款改革了分配制度,把單位的業務收入和個人的收入分開,醫務工作者的合理收入得到了保障,工作時比以前更加安心,也更加積極了。”
在新的分配制度下,醫務人員的工資不降反增,醫院的效益也隨之提高,其職能也由自主經營、醫療盈利轉向社會公共衛生服務方面。鄭義強頗為自豪地告訴我們,醫改后,三和鄉衛生院用盈余資金和國家撥款開展了多項醫療公益事業,其中就有包括為2萬多居民建立健康檔案、為老年人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等民生服務。
(記者 張芳 實習生 常婧 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