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講傳統,講習俗,既是人之常情、慶祝方式,又是體現家國、民族認同感、凝聚力的重要標志,許多有意義的成分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這是不應改變的;而伴隨著歲月變遷、社會發展,其中一些與時不合、與俗無益甚至已經嚴重畸形和變味的方式,該不該趁早改變,值得我們深思。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美麗的詩句,描寫了古老的農業國度過年的熱鬧喜慶場景。而如今,一入春節,我們年年都會聽到放鞭炮炸傷人、引發火災的報道,今年也不例外,另一個嚴重后果,就是引發空氣污染。據報道,春節前幾天,安徽合肥、陜西西安等地便因燃放煙花爆竹造成城區大氣污染,迷霧重重,經檢測空氣中PM2.5嚴重超標。
筆者曾經思考,為什么東西方節日文化典型代表的差異會這樣大,而東方節日慶祝的典型方式又這樣具有控制力;西方社會過節,人們都到劇場去聽音樂會,在華美旋律中去放飛思緒,感受喜慶,憧憬未來,而歲歲年年的中國人非要在辭舊迎新時聽一場次第登場、霹靂叭啦、席卷八方的噪音“交響”方才過癮,直震得襁褓嬰兒哇哇啼哭、八旬老人心臟撲騰亂跳,究竟圖個啥?
生產鞭炮,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弄不好還會頻發安全事故。現在有人腰包鼓了,趕上過節,沒完沒了地購置、燃放鞭炮,只為攀比、顯富,滿足虛榮心,其間造成的浪費、污染,誰來計算?
傳統是要繼承,但繼承傳統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因循守舊,那些與發展要求格格不入、甚至過了頭的做法,就應該尋求改變。
說到過年傳統,還不能不提過節宴和壓歲錢。這些同樣帶有農業社會烙印的傳統,今天依然帶給人們新的喜慶和祝福,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親情,彰顯著熱情好客、海納百川盛世大國的風貌。而美好的傳統與習俗一旦走了樣,鮮花也會變成毒酒。
君不見,逢年酒席上胡吃海喝,推杯換盞,要面子,講虛榮,大興鋪張浪費之風;酒桌之上,虛與委蛇,假意奉承,感情深一口悶,借酒達意,暗渡陳倉,大長貪污腐化之風;請客送禮,金玉其外自我標榜,無所不用其極,等客人一走,再聯系禮品回收店,將禮物換成鈔票,大行拜金墮落之風;孩子收了壓歲錢,不是想著買書讀、長知識和做些有意義的事,而是公開炫耀,相互攀比,比著誰的壓歲錢多,誰的親戚是大款,誰的長輩有權勢……幼小的心靈中就助長了虛榮攀比、不勞而獲之風。這些披著傳統外衣實則畸形的變體,這些因庸俗世觀而變了味的“年俗”,既非傳統,又非習俗,更如社會的膿瘡病癰,遺患極大,亟須改變。
想要變,說難也不難。多年來不良風氣之所以難以改變,與人們普遍的思想意識、文化素質有待提高和盲目從眾的心理有關。破除陋習、抵制不正之風并非難于上青天。只要調動一切宣傳、教育、引導與激勵的力量,弘揚真善美,鄙棄假惡丑,在發展中不斷求提升、尋突破,假以時日,社會風氣就會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
(萬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