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邊涼風習習,笛聲歡奏清涼曲。8月17日,記者被高溫炙烤,遍尋納涼避暑的好去處。在老龍眼水庫涼亭見到一群音樂愛好者拿著形似潛水艇一樣的小樂器,吹奏低沉、溫婉、悠揚的樂曲,記者心頭的燥熱頓時一掃而去,駐足圍觀。
愛好者手中的樂器引起記者的好奇,記者還是第一次見到。正在教授演奏技巧的王治忠老師告訴記者這是陶笛,是一種源自意大利、和中國古代樂器塤原理一樣的樂器,所以又被人稱為“洋塤”。區別就是陶笛有獨立吹口,古塤沒有,共同點都是用陶土燒制的吹管樂器,演奏技法相同。
教授陶笛的王治忠老師,今年60歲,是中國陶笛藝術委員會委員,原青少年器樂考級評委、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小學音樂教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目前,淮南有陶笛演奏愛好者20多人,不定期在龍湖景區、老龍眼水庫涼亭、泉山南苑小區舉行教授活動。
王老師介紹淮南陶笛愛好者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17歲,有退休人員,學校老師,中學學生。在北京,上海等地陶笛發燒友組成社團下社區、進校園、入農村,公開進行演出和推廣,而且陶笛也成為國家音樂考級樂器項目。
記者拿起陶笛仔細觀察,陶笛大小有15厘米,重量很輕,方便攜帶,很輕松的放入女士的挎包,學生的書包,可以隨時隨地拿出演奏。
看到記者聽得入迷,興趣很大,王老師召集學員進行了獨奏、合奏演練。王老師獨奏了《蘇武牧羊》,曲聲如泣如訴,豪放與悲涼兼容,帶來古風古韻的享受。所有學員共同演奏了《歡樂頌》,歡快奔放熱烈,張揚生命的熱力和美好。更讓人大開眼界的是,陶笛居然和小提琴、笛子等樂器無縫銜接,可以演奏很通俗的曲目,大家即興演奏了《大長今》,兩位女愛好者合著旋律,跳起了朝鮮族舞蹈,引來更多的納涼市民觀看,鼓掌叫好。
上午9時40分,陶笛愛好者紛紛散去。王老師拉著小推車也準備離去,小推車里裝著教材、樂譜、三腳架和教學筆記。古人說心靜自然涼,在避暑中有音樂作伴,心境也得到了凈化、提升。
圖:陶笛愛好者在演奏樂曲(左一王治忠老師)。
(記者 王玲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