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浪費戒攀比 重創意重情趣
新鮮實用,新概念贈禮悄然流行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每逢節日或是喜事,走親訪友時的一份贈禮,寄托了人們言語間表達不出的祝福與情誼。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以及人們意識的轉變,傳統的“送禮”也有了新的概念,禮物的范疇不再局限于紅包、煙酒、雞鴨、糕點等,人們在尊重傳統禮儀的同時更加追求禮物的新意和實用性。
家鄉石藝:古樸大方鄉情濃
親朋之間贈送觀賞石,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文化傳統,特別是對于很多老人來說,一方天然奇石既可以把玩欣賞,又可以裝飾臺案,能增添不少生活情趣。不過,天然奇石一般很少具備實際使用價值,“石玩”妙處也不是人人都能領會。而本地名石在經過雕琢加工后,不但被賦予了使用價值而且更具一種家鄉特色。
我市八公山特產紫金石,石質適堅,材質溫潤,色澤優美,紋理豐富,極具觀賞價值。我市蔡新南路一家石藝店專門銷售八公山紫金石工藝品。店主告訴記者說,以前人們送石頭,大多購買材質優良簡單加工后的觀賞奇石,現在人們更愿意挑選由石材雕琢加工成的工藝品作為禮物。
店主介紹稱,店里最暢銷的紫金石工藝品,是由優質紫金石雕琢而成的璽和成套的文房用具。每塊璽都雕有蟠龍,大氣深沉,栩栩如生。每套文房用具都由色澤統一的紫金石硯臺、鎮紙、印盒、筆架組成,文雅古樸,實用價值高。八公山是紫金石的主產地之一,紫金石工藝品不但具有升值潛力,更飽含了濃郁的鄉情,作為禮品時贈送的不僅是祝福,更是一種古典文化。
送旅行:心意留在山水間
說到禮品,人們印象中一般是有形的物品。而將預訂的旅游行程贈送給親朋好友,特別是退休在家有著大把清閑時間的長輩,也是一份特別的心意。
家住謝家集區桂園小區的孫寧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她和弟弟回家看望父母時常買一些奶粉、水果之類的食品帶回去,老人總是吃不完,前段時間她從同事那里聽說到幾條適合中老年人的旅游線路,就連跑了4家旅行社,跟家人商量后最終選擇了“桂林四日游”給父母訂了下來。上周她父母剛剛結束了桂林之旅回到家中,看著相機和手機里兩位老人在漓江、銀子巖、蝴蝶泉等著名景點前幸福的合影,孫女士和家人別提有多開心啦。
記者在謝家集區平山路一家旅行社走訪時了解到,近年來許多年輕人專門前來為家中長輩挑選合適的精品旅游項目,作為贈給長輩的一份別具心意的禮物。旅行社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夏末秋初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時光,桂林、張家界、青島等地都非常適合中老年人游玩,旅行社也提供了不同日程的旅游觀光項目供年輕人為父母長輩選擇。前來該旅行社為父母預訂旅游線路的胡先生對記者說:“爸媽辛苦了大半輩子,退休在家想不到也舍不得出門旅游,等他們年事高了,想出門玩都不方便了,所以現在盡盡孝心讓爸媽出去走走,兒女的心意就留在山水間了。”
創意禮品定制:獨一無二的時尚好禮
如今,網絡購物已非常普及,通過網絡訂購一款價廉物美的好禮,再方便不過了,如果可以將自己特別的祝福和創意融入精美的物品,就更加“獨到好禮”啦!這樣親朋好友收到的不單單是祝福與開心,更是感動與幸福。眼下,這種贈禮需求已經被許多網絡商家捕捉到,記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打上“創意禮品定制”,得到的搜索結果達到了820萬條,大大小小的禮品訂制網站、花樣繁多的定制門類讓人有些眼花繚亂。
記者打開一家大型禮品訂制網站的主頁,發現可定制的創意禮品有14個大類之多,包括鞋包配飾、杯子餐具、家居裝飾、珠寶手表等。每個大類之下又包含很多小類,可以說想到的能找到,想不到的也能發現。選擇中意的禮品,再根據自己的創意通過網絡進行設計,下好訂單,禮品制作和配送的任務就交給商家了。
家住田家庵區龍騰小區的高劍剛剛大學畢業,他告訴記者,去年教師節前他在網上為自己的高中班主任老師訂制了一個“神奇魔術變色杯”,這種杯子只要被倒入45度以上的熱水就會慢慢從黑色變成白色,顯出印在杯子上的圖案和文字。“選好杯子,進入‘DTY工具箱’,就可以自己設計了,上傳高中畢業時和老師的合影照片,添加祝福語,將圖片文字編輯調整好,預覽一下效果圖,就可以確認購買了,一點也不麻煩。當時我在外地實習,禮物就直接配送到了老師家。老師收到了特別高興,打電話和我敘了半天。”
自拍自編小視頻:贈送美好瞬間記錄
隨著家庭DV、單反數碼相機的流行,以及手機攝影攝像功能的不斷進步,“拍”成為很多人的業余愛好。對于在外工作、求學的青年人來說,利用業余時間拿起手機、DV、相機記錄自己生活中的平凡美好瞬間,編輯成短片或電子相冊,再刻錄成光盤贈給家鄉的親人師長,也是很有意義的禮物。
小羅是安徽師范大學的一名在校生,前年母親節之前,他打算給母親準備一份禮物寄回家。想到買禮物的話也是在花父母給的生活費,小羅決定借同學的DV拍一個小視頻送給母親。他請了30多位同學、朋友,每個人都對著鏡頭給他的母親送去了祝福,經過自己的剪輯,一份特殊的母親節禮物誕生了。母親節當天,小羅的母親收到了刻錄有祝福視頻的光盤,觀看之后不禁流下了欣慰的眼淚。去年,小羅又在同學的幫助下拍攝了記錄自己大學生活平凡點滴的短片,作為送給爺爺奶奶的中秋節禮物。
現在很多智能手機都有著不錯的攝像功能,簡單的視頻格式轉換和視頻編輯軟件也可以從網上下載使用,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完全可以將生活中的美好瞬間記錄下來,作為一份特別的禮物送給親朋好友,讓大家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快樂。
“開學禮”:適合孩子避免攀比
開學季臨近,許多中小學生都會收到家長、親戚精心準備的“開學禮”。洞山中學的小李同學開學要上小學6年級了,新書包、新文具、新自行車、品牌衣服運動鞋,還有一部爸爸同事送的手機。記者問小李:“你上學期用的書包、文具、自行車還能用嗎?”小李支吾了一下,說:“都還能用,就是舊了,自行車車座壞了,又換好了。”小李的媽媽劉女士告訴記者:“其實給孩子的這些東西確實有不少是可買可不買的,比如書包,舊書包才背了大半年,他的爺爺又買了一個300元錢的新包給他。文具嘛其實就缺點筆芯,別的都有,但他爸還是給他換了一茬。”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類似小李的這種情況在中小學校園中并不少見。為此,記者采訪了洞山中學的王蓓老師。王老師說,“開學禮”本質是好的,是家長對孩子的關愛與鼓勵,是家庭對教育的重視,但準備“開學禮”要從實用出發,避免浪費、攀比,同時要適合孩子的學習成長階段。比如,低年級小學生背的書包不應過大過重,高年級小學生的書包要偏大一些。小學生使用的文具要功能簡易,安全規范,避免過于花哨分散孩子學習的注意力。王老師建議,輕巧不易損壞的筆袋,規范的護眼燈,適合正確坐姿的學生書桌可以作為非常實用的“開學禮”。
贈禮的記憶:以食品為主
相對于當今社會多樣的贈禮形式,以前的贈禮就顯得單調不少。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食品在人們的“禮尚往來”之中一直占據著主要地位。
“6只雞,兩條煙,兩瓶紅酒,兩瓶白酒,4筒月餅,帶到老丈人家真不容易啊!”韓德軍家住謝家集區新建村,他回憶著自己第一次在中秋節拜訪岳父岳母時的情景,“現在就不用帶那么多只雞了,不然老兩口還張羅不好呢,不過當時大家也特開心,雖然搞了一地的雞毛。”
住在韓德軍樓下的胡冬曾經是一位機械工人,他告訴記者,他剛進工廠時才16歲,老師傅手把手地教他技術經驗,老師傅沒什么愛好,就是和不少工友一樣喜歡沒事喝兩盅,“那時家里條件不行,但過年的時候都會給師傅提幾瓶還不錯的酒,第一次的時候,還不小心打碎了一瓶,弄得師傅門前都是碎玻璃,想想心里還過意不去。”
家住田家庵區裕安小區的許女士準備這幾天去看望住在八公山區的外公,下班之后,許女士就來到超市買點心,她告訴記者,外公“嗜甜”,以前條件不好時就喜歡吃饃夾白糖,所以14年前她第一次拿工資時,就買了一堆餅干、糖果帶給外公。“現在外公80多歲了,還那么喜歡吃甜食,現在要挑名牌的、軟的給老人家送去”。“民以食為天”,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食品都將是饋贈親朋好友實實在在的禮物。
(記者 李舒韻 吳巍 實習生 褚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