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帖”一詞,成人體驗團只有10%的正確率,“癩哈蟆”一詞,70%的人沒有寫對……
近一段時間,《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漢字書寫類電視節目持續火熱。通過節目,很多人知道了原來像“癩哈蟆”、“尷尬”等這些熟悉的常用詞,自己都寫不出來,漢字書寫遇到的“危機”開始逐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8月30日,記者設計了一份包含五個常用成語的“考卷”(gōng chóu jiāo cuò,jū gōng jìn cuì,dān jīng jié lǜ,yán jiǎn yì gāi,pò fǔ chén zhōu),試圖了解咱淮南市民“提筆忘字”的情況。記者把這份考卷分別交給了10名淮南市民,這些“考生”市民中包括大學生、教師、文化部門工作人員等。
市民:鍵盤時代,提筆忘字
“這些字在頭腦里都有個大概印象,但個別字就是寫不出來,平時一般都是通過電腦輸入法打字的!币晃粡氖挛淖止ぷ鞯氖聵I單位朋友尷尬地說。
從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10位市民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將五個常用成語全部寫正確。其中兩名教師分別錯了兩個字,一位市民有8個字沒能寫出來。
“要是高中讀書期間的話,寫這些字還不是小兒科,上大學后不是用手機打字,就是用電腦敲字,很少用筆寫東西了,即使要用筆寫,如果哪個字不會寫還是會求助于電腦來解決。”一位市民說出了大家的心里話。
對于“提筆忘字”現象,據某調查公司對北上廣等12個城市進行的“中國人書法”系列最新調查顯示:94.1%的受訪者都曾遇到提筆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受訪者還經常出現。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青年一代愈發依賴科技,很多采訪對象都表示自己是“鍵盤一族”,用筆寫字越來越少。而看看我們的大學校園,拿著英語字典背單詞的學生隨處都是,四六級、考研、托福、雅思……吸引著很多人的注意力。相比較而言,大家對母語似乎就沒有這樣的熱情。
專家:繼承傳統 新舊互用
針對“提筆忘字”這一現象,記者采訪了蘇州大學一位語言文字學教授,該教授表示,一方面提筆忘字不排除是短暫的記憶障礙,在心理學上對于越熟悉的東西而會產生一種陌生感。另一方面由于人們過分依賴電腦,而目前鍵盤輸入運用得較多的是拼音輸入法,只要讀得出這個字就能用拼音打出來,這樣一來使得人們對漢字結構的記憶沒有那么深,因此書寫能力也隨之下降。該教授同時表示,人們并不需要對此過于擔憂,因為現代化的書寫工具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方式傳播文字,對人們的交流和文化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是潮流所趨。然而,手寫能夠展示漢字之美、增加親切感并展現個人性格,像親筆寫的書信和電腦打的給人的感受就完全不同,這些都是鍵盤打字所不具備的。因此,二者可以相輔相成,在不同的場合,可以選用不同的方式“書寫”漢字。
(記者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