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一種感受越來越深刻:無論是出差,還是旅游,但凡離家幾天后,再重新踏上淮南這片土地,就餐時準會在第一時間,來一盤家常豆腐入口,仿佛只有吃了家鄉的水磨豆腐,才算重新回到了家。那細膩舒滑的豆腐,一進入那歷經風塵的腸胃,立即蕩滌盡旅途的疲憊,那由豆腐菜肴凝聚沉淀成的故鄉味道,久久在唇齒間繚繞。
俗話說“青菜豆腐保平安”,豆腐是一道綠色菜、健康菜、平民菜。豆腐的制作工藝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它價格低廉、美味爽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是尋常百姓家餐桌上一道常見的菜肴。青菜豆腐、皮蛋豆腐、麻婆豆腐、紅燒豆腐……人們信手拈來就能做出很多關于豆腐的菜肴。當然“莫道豆腐平常菜,大廚烹成席上珍”,更多的專業廚師能把烹飪豆腐的技巧發揮到極致,五彩豆腐、劉安點丹、豆腐餃等各樣別致豆腐菜肴的制作,猶如中華民族美食園里一朵朵綻放異彩的奇葩,魅力無窮。
作為豆腐之鄉的淮南,豆腐的品質及美味更是其它地方無法比擬。其實,據說淮南豆腐的制作方法并非異于別處,而是因本地制作豆腐的水源和原料異于別處,由此使得淮南豆腐的風味別具一格。水是八公山下清冽甘甜的泉水,據稱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豆腐原料是淮河流域自產的大豆,因為氣溫、水土等原因,顆粒飽滿、珠圓玉潤。加之淮南王劉安煉丹煉出豆腐的美麗傳說相映襯,以及秉承歷史悠久的傳統豆腐制作工藝流程,使得淮南豆腐美譽甲天下。
關于豆腐,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還珍藏著一段美好的故事。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大約也只有五六歲光景,那個時候正是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時期,沒有人敢在市場上做買賣,原因是怕被“割資本主義尾巴”。菜市上賣的豆腐憑票供應,而且是那種老豆腐,吃在嘴里略顯粗糙,但也只好將就著吃。后來改革開放經濟搞活了,近郊鄉下的農民憑著手藝開起私人豆腐坊,制作出一些更好吃的水豆腐,為了補貼家用把豆腐挑到城里賣。他們喜歡挑著擔子穿梭在街頭巷尾叫賣,叫賣的聲音非常洪亮,隔著幾排房子都聽得清清楚楚。那是一個嚴寒的冬日,小巷里又傳來了賣豆腐的吆喝聲,我一聽就知道是那個經常來這里賣豆腐的男人,他黝黑的臉龐,干瘦的身材,在寒風中顯得很單薄,他總是喜歡到一家一家門口叫賣,即使這樣,他的生意也不是很好,因為一般家庭都用豆制品票從菜市買便宜的豆腐吃,買私人賣的水豆腐的都是家庭條件稍好些或是家里來了客人,買些用于招待客人的。這天,男人的叫賣聲比平時小了許多,還伴著沙啞的咳嗽聲,可能在寒冬的風中叫賣一上午患了重感冒,已經中午了,他的擔子里還剩下大半筐豆腐。他虛弱地來到我家門口,問媽媽要不要買塊豆腐,原本我家已做好了飯菜,不準備買的。我看到他難受的樣子,便央求媽媽買豆腐,而且要媽媽把剩下的全買了,媽媽驚訝地看著我,說買這么多怎么能吃完呢?可看到我同情憐憫的眼神和賣豆腐男人臉上那難受的表情,咬咬牙把豆腐全買下了。賣豆腐的男人連聲說,你們家都是大好人呀!都有一顆豆腐做的心。后來媽媽把買來的豆腐切成塊,放在外面凍著,凍過的豆腐上面有許多孔隙,用凍豆腐和大頭青一起燒,別有一番滋味。那段日子,我家一直吃著凍豆腐,我和媽媽也由此落了個有著豆腐一般心的美名。
淮南豆腐蘊含著濃郁的地方風情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豆腐的文化魅力給這一方土地上的人留下許許多多美好的印象,就像淮南每年舉辦一次的中國豆腐文化節那樣平實、親切、祥和、有感召力。每年9月15日在淮南舉辦的中國豆腐文化節集文化、旅游、經貿為一體,已成為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二十多年來,正是那方方正正、潔白如玉的豆腐成就了眾人對于淮南的情緣。小豆腐大文化,豆腐不僅是中國人舌尖上的美食,更是世界性的食品。我相信,承載著淮南深厚文化底蘊的豆腐,一定會享譽全球、香飄世界。
(陸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