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曦微微露出,瓦埠湖畔一處人工養殖的鴻雁基地里,雁鳴聲便急不可耐等候飼養人員打開圍欄門。一旦沖出欄門,這些鴻雁便加速奔跑起來,它們的翅膀也越扇越快,如飛機起飛一般,倏地,鴻雁兩腿一并,翅膀一扇,便離地飛行起來。繞著瓦埠湖面飛行一會后,鴻雁便飛低撲向湖面,落入水中嬉戲起來。
這一幕,每天都在淮南市謝家集區孤堆鄉鴻雁基地上演。在這處煙波浩渺的天然水面上,近2000只鴻雁自由游蕩,或覓食、或嬉鬧……這一處鴻雁歡暢的樂土,便是由淮南市鴻湖大雁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的。
合作社負責人魯磊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他們從江西鄱陽湖引入鴻雁特色養殖,經過幾茬孵化,現已發展到近2000只。鴻雁肉質好、風味獨特,現在主要以本地和上海市場為主,成品鴻雁肉每斤的市場價在80元左右,經濟效益良好。
30多歲的魯磊顯得精明能干,他是返鄉創業的農民,早些年在上海打工,后在虹橋機場還干到了保安隊長的位置。2007年回孤堆鄉老家結婚,之后隨著孩子的出世,他也不想離開家了。畢竟在大城市歷練過,思路、眼界還是開闊些,看到媒體上報道的大雁養殖,魯磊領悟出了商機,他覺得利用家鄉瓦埠湖的優質資源,搞大雁養殖一定差不了,于是,他就開始考察起這個市場。考察發現,如今人們都十分鐘情野味,尤其是對鴻雁一類的野味,其低脂肪、低膽固醇,是人們心中理想的綠色食品,
他上網看到焦崗湖就有人養大雁,他先就近到那兒看人家是怎么養殖的。心里有了底后,魯磊就揣著錢,跑到江西鄱陽湖,看到那邊有灰雁、斑嘴雁,還有鴻雁,最終,魯磊選擇了鴻雁養殖,從鄱陽湖引種了近10萬元的雁苗。而家鄉的瓦埠湖對養殖鴻雁而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瓦埠湖湖面大,適于鴻雁飛翔,那里野菱等各種水草茂盛,螺螄、蜆貝、小魚、蝦米很多,也適于鴻雁覓食,這樣,人工飼喂的環節和料錢便可減少,既降低生產成本,又提升鴻雁肉質。另外,鴻雁體形大,這樣產量就高,同樣的價格下,產值就高了。
引種鴻雁的同時,魯磊順帶著又進了些野鴨。鴻雁、野鴨人工飼養最大的難題是馴化它們的野性,回來后,魯磊把這些種苗放在瓦埠湖水邊的網罩里,防止它們跑掉。這些鴻雁、野鴨也長得很快,當年便產蛋孵化了,新生的鴻雁、野鴨就放到露天地圍欄中飼養。
從理論上講,人工環境孵化出的二代鴻雁的野性得以馴化,此后一代代的野性被馴化后一般就不愿離開窩了,這樣鴻雁養殖便可以不用網罩了。隨著小鴻雁、小野鴨在一天天長大,待長出翅膀時,由于經驗不足,一天早晨查看時,難以馴化的小野鴨跑掉了好幾窩,而鴻雁就沒有一個跑掉的。
今年初,一場突襲而至的禽流感風波讓養殖場空前緊張,魯磊不敢發展規模了。猶疑中,孵化停止,迅速擴大的雁群戛然而止。忐忑中渡過了禽流感風波,小雁苗又不斷孵化增丁,不料今夏高溫又不期而至,孵化箱中的雁蛋沒法散熱,又燙死了不少胚胎,最終損失有六七百只雁苗。
但魯磊的雁群仍在不斷擴大,讓人驚奇的事又發生了,那些飛跑的野鴨,會經常飛回來在養殖場附近,只是不愿讓人太接近。其中有一窩3只飛跑掉的,整天就在網罩外不跑遠,網罩是封閉的,野鴨沒法進入,而它們晚上也不愿離開此地。還有一窩跑掉近10只的,也在近旁的稻田里不時能看到。9月下旬,記者在現場采訪時,還看到了那3只歸不了群的野鴨在網罩外轉悠。
“看到鴻雁在湖上自由地游蕩,在空中自由地飛翔,我是比較有成就感的。”魯磊說,下一步還要繼續擴大場地、擴大規模,“我們已經注冊了大雁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很多農民也加入進來了,并且和我預定了雁苗,我想通過這種形式讓我們共同發展致富。”
圖:鴻雁正在振翅起飛。
(記者 張雪峰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