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連綿別嫌煩,出門記得帶把傘。從周二開始,一場淅淅瀝瀝的秋雨纏綿不休。其實,這場雨來的恰到好處,大一點,嫌冷,小一點,又不能有效改善前段時間較為干燥的空氣質量。
今年十月,老天爺“惜雨如金”,持續秋晴,人們在享受溫煦的秋陽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擾人的“秋燥”帶來的煩惱,皮膚發癢、緊繃,口干舌燥,很不舒服。今年入秋以后,我市雨水稀少,蒸發加快,空氣濕度跌得可謂是毫無“節操”。據市氣象臺提供的數據顯示,十月份,我市空氣歷史平均相對濕度是70﹪,而上一周,我市空氣平均相對濕度只有52﹪,“秋燥”非常明顯。
好在這場秋雨來得及時。這是一場小雨,雨量不大,截至昨日,市區降水量為6.4毫米,鳳臺5.3毫米,潘集7.7毫米。但是這場雨帶來了濕潤,這一周我市空氣的平均相對濕度上升到66﹪,而60%~70%的濕度條件,是人體感到較為舒適的。隨著陰雨天的到來,或多或少令干燥的天氣緩解些許。
再回頭說說這場雨。無疑,這是一場好雨。
一說到好雨,很多人都將這個標簽貼到了“春雨”的身上。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各種好詞匯都用來描繪春雨,最經典的當屬杜甫的那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其實,每個季節的雨都有好壞之分。就算是夏天那種“暴烈”的雨,至少可以“消暑”。秋雨的好處,就更多了。在北方冬麥 ,叫“喜降甘霖”;在遭受霧霾困擾的中東部,叫“秋雨洗塵”;在南方,也能帶來“雨后靜秋”的美景。
當然,秋天的雨是涼的。也因為此,秋雨會莫名其妙帶給人凄涼感。這一點,林黛玉的那首《秋窗風雨夕》表現得最到位。“秋華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這首二十句的詩,竟用了十五個“秋”字,著力渲染了秋天肅殺、凄苦的氣氛。不過,那是林妹妹眼里的秋意,你眼中的秋雨或許還是熱烈的呢。
還需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雨還得再下兩天,到周六漸止。還有,這場雨不是冷空氣造成的,而是由暖濕氣流帶來,因此,這場雨對溫度的影響有限,這段時間的氣溫相對穩定,波動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