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親眼所見,親身體會,你是不會了解大家稱為“小巷總理”的社區工作人員的,4月3日,記者走進田家庵區田東街道皖紙社區,在一天的簡單“實習”中感受到,做一個“小巷總理”還真不那么容易。
早上8點,皖紙社區的6名工作人員已經準備就緒了。社居委辦公大廳干凈整潔,各種材料整齊擺放在大廳柜臺上,方便居民翻閱和拿取。社區居民社會保障卡辦理情況貼在宣傳板上,大家可以來查詢自己的卡號,到銀行領取。季銀華剛參加社區工作不久,當天早上,已經在社區工作十余年的蔣燕要帶她去她所負責的轄區摸底,記者也隨她們一起到紙廠家屬區西苑“實習”。剛進西苑,蔣燕就開始和過往居民打招呼,十幾年的工作,讓她對這里的居民非常熟悉,誰家生孩子、誰家搬新家……都能記個八九不離十。說話間,來到了西苑平房區,這里的平房一排接著一排,一條條小巷整潔而幽深。從編號為23棟的一排平房開始,我們開始了“調查之旅”。在蔣燕的帶領下,季銀華熟悉著她以后所要服務的居民。兩人一邊調查一邊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 “退休的80歲以上的老人有補貼嗎?”“有呀。”“單獨二孩政策實行了嗎?”“實行了呀。”說話間,蔣燕看到路過的張大爺,“張大爺,聽說你要買房子,我給你找到一個廣告,回頭給你送去!睆埓鬆敻吲d地答應著,“謝謝啦!”在24棟,居民韓女士攔住了蔣燕,“我家的親戚家在潘集,可以在這里辦醫保嗎?”蔣燕熱情地回答,“可以,只要是淮南戶口就行。”看著韓女士滿意的神情,記者覺得當個社區工作人員,要記住的還真不少。住戶們把社區工作人員當家人一樣,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人招呼進屋坐坐,氣氛十分融洽。不過也有例外,在28棟一座平房前,一個租房戶就顯得十分“警惕”,來自安慶的王師傅租房不久,對季銀華的人口摸底統計顯得不耐煩!澳戕k居住證了嗎?”“沒有,不想辦。”“辦了居住證,在生活等方面可以享受本地居民的待遇。”“哦,是嗎?”王師傅的態度逐漸緩和下來,在接下來的聊天中,他配合地做了流動人口的登記。一晃一個多小時過去了,眾多的平房,已經讓記者有些記不清編號了,在一個巷子里,蔣燕指著一件曬著的小孩衣服說,這說明誰家又添丁了,社區應該做好記錄。當然,接下來也很順利做了登記。兩個多小時很快過去了,早上的調查工作告一段落,蔣燕說,像這樣的調查,新來的同志得經常做,畢竟社區也不小,有2000多戶呢。
下午2點半,記者又來到皖紙社區,此時的辦公大廳門口已經積聚了很多老年人,大家都來這里嘮家常。記者不時看到有人進來咨詢醫保和廉租房等方面的問題。工作人員胡躍東正在整理殘疾人信息電子表格錄入,盛淮建在整理退休工人管理與服務臺賬,季銀華正在梳理早上調查的信息,而皖紙社區黨支部書記賈懷美、社居委主任薛傳華正在處理計生方面的事情。蔣燕則在向居民解釋著社保方面的政策。表面上有分工,實際上什么都干,哪里需要就做什么。3點半,記者跟著薛傳華來到木材公司家屬區居民成均家里,成均癱瘓在床,和母親哥哥住在一起,他說:“現在家里住得十分擁擠,沒有廁所,洗澡也十分不便,我想申請廉租房。”薛傳華告訴成均,他符合申請廉租房的條件,雖然廉租房申請人不少,但社區可以為他出個證明,到相關部門再反映一下。記者問成均還有什么要求,成均笑著搖搖頭。薛傳華看到成均坐的輪椅已經十分陳舊了,就特地打電話到區殘聯,為成均報名在助殘日里申請一個輪椅。在木材公司家屬區,楊大媽剛做過眼睛手術,薛傳華去看望時告知她一些有關醫保報銷方面的事情……
從木材公司家屬區出來已經是下午5點半左右了,通過一天的耳聞目睹,記者體會到薛傳華說的:每人都身兼數職,社區工作人員不容易。
圖為季銀華和蔣燕調查核實人口信息。
(記者 陸士宇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