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持保護家鄉環境,他關停投資項目差點傾家蕩產;為解決當地村民就業,他傾力而為發展企業。且看——農民孫倫洋的“小算盤”
“土雞樹上養,荒溝把樹種,船上練字畫,交友遍天下。”在上窯鎮的外窯村流傳著這么一首打油詩,詩中所指的人便是當地小有名氣的“80后”創業者孫倫洋。在當地人眼中,孫倫洋就是一個會打“小算盤”的人,倒不是因為他精于算計,而是他不論做什么事總要搗鼓點名堂出來。
孫倫洋告訴記者,他20歲時就跟著岳父學農機維修,看到村里不少農機加油要跑很遠的地方,光在路上就要消耗不少,他就盤算著做點柴油生意,減少村民的損耗。后來,看到山上有村民開采山石,他便利用廢料進行深加工,制成機制沙再賣給混凝土公司,利用機制沙產生的細灰在村里的荒溝填了80多畝的地。村里人蓋房子缺黃沙,他便辦了證照,在填的地里建起了洗沙場。2013年,經過深思熟慮后,孫倫洋花去了大部分積蓄,承包了村里的荒山,購置了大型機械設備,準備大干一場。然而,他所投資的項目對當地的整體環境構成了威脅,干了半年多,孫倫洋決定封山。
他的決定遭到了不少親友的反對,有的甚至對他冷嘲熱諷,可孫倫洋卻說,現在圖的是眼前的利益,對子孫來說無益,而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力度逐年加強,投資的項目早晚要關停。晚停不如早停,早做轉型的準備。投資的錢打了水漂,購買的機械設備閑置在家,該如何轉型呢?孫倫洋轉而一想,自己不是還有80畝荒地嗎,不如發展特色農業。他首先在荒地里開辟了兩畝油菜,搭起了葡萄架,但總不見生長,于是請教農技專家,發現荒地的土主要成分是細灰,沒有“營養”。于是,孫倫洋又開始搗鼓起土雞養殖,利用土雞糞便化成土壤的養料。他引進了當地的麻黃雞和“淮南王”兩個品種3000余只,在荒地上進行散養。“別人用的都是飼料,出欄快,但肉質不好吃,我就不這樣做。”孫倫洋就地取材,在當地收購玉米小麥作為飼料,平時有空他就趕雞上樹,讓土雞充分地活動起來。別人養的雞半年出欄,而孫倫洋養的雞卻至少要等到一年半以上才能出欄,每只雞平均4斤多重,肉質鮮美,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正當孫倫洋看到土雞市場的前景時,一場大水差點又讓他的希望破滅。今年夏季發水將他的菜地和葡萄園全部摧毀,幾年的心血又付諸東流。“幸虧咱家的雞會上樹,不然又是血本無歸啊!”為了穩固土壤,他又打起了種樹的主意。孫倫洋先后購置了數千棵廣玉蘭和桂花,在荒地里種起了樹,按照他的想法,雞糞可以“優化”土壤,土壤促進樹苗生長,而樹苗又能為雞提供棲息地,從而形成了一個循環經濟。去年,他還從蚌埠購進一艘采砂船,經過改裝,打造成了水上餐廳,自己又承包了水塘,搞起了水產養殖。為了讓自己的農家樂有點文化氣息,孫倫洋將自己的收藏品一一展示在船艙里,有奇形怪狀的石頭,有字畫,有盆景,還有造型別致的酒壺,在他看來,農家樂也要有點“文藝范”。酷愛文學寫作的他今年還被大通作協吸收成了會員。有了成績,不少人勸他有時間出去放松放松,而他卻說,“自己還年輕,還沒到享受的年紀。”
年輕人愛玩手機,孫倫洋也不例外,而當他人沉溺于聊天游戲時,孫倫洋卻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取經”上,在他的手機里關注的都是一些“農合論壇”、“創業中國”、“IT行業”等微信公眾號,在他看來每天抽出時間閱讀和學習是非常必要的。“村里人大多沒技術,外出打工也都是體力活,很多人因此而沉淪于賭博中,搞得家破人亡,我既然能走出來,就要幫襯著大家。”今年,在壽州窯研究所專家的幫助下,他又盤算著在當地建立一家生產壽州窯的企業,解決當地200人的就業問題。在孫倫洋看來,自己富裕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
(記者 李舒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