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期間,在三和鎮(zhèn)徐馬村一棟不起眼的二層小樓前,停滿了車輛,不時有人進進出出,手里還提著小籃子,籃子里滿是紫紅色的桑果,他們直接將桑果拿著就往嘴里送,品嘗之余還贊美一聲:“真甜!”
原來,在這棟小樓的背后,是20畝的桑果園。園內滿是大棚,走在其間,還能聽到歡笑和嬉戲聲。“過去總以為桑果是長在大樹上,今天算是開了眼界了!不僅大人們長了知識,這不,也讓孩子們一起體驗一下自助采摘的樂趣。”家住田家庵的徐藝華女士帶著自己的一雙兒女和朋友一道來此地摘桑果。雖然大棚內的溫度能達到30度左右,但游客們的興趣依然不減,吃著摘著,臨走還要帶上一小筐。是什么吸引了游客前來?這還要從大棚的主人曹穎說起。
利用空閑 她搗鼓出一片生態(tài)園
“五一三天假,光接待游客就有三四百人,粗略算了下,一天少說也有一兩萬的收益。”說話間,曹穎拿著籃子從大棚里走出來,由于人手不夠,她自己也時不時客串下果農的角色。“有不少游客就是為了體驗采摘的過程,臨走再買上一小筐。雖然我這雇傭了不少當?shù)卮迕駧椭┎粦螅刻於济Σ贿^來。”正說著,她籃子里剛摘的桑果便被一位游客全部買走。曹穎給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生態(tài)園里有20畝桑果,每畝產4千斤左右,按照市場價每斤桑果10元,總收成在80萬元左右。“一些外地的桑果賣到8元一斤,不一定能賣出去,我這賣15元一斤照樣能搶光!”曹穎自豪地說,她家的桑果是紅果二號,專門從外地引進,單果重3克左右,紫黑色、酸甜可口、果汁鮮艷,含糖量在14.8%,深受游客喜愛。
曹穎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原先她是做炒貨生意,但每年炒貨季節(jié)只有5個月,她便想利用剩余的時間,再做一些事。通過去外地考察,她看中了生態(tài)綠色食品——桑果,并在徐馬村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38畝地,拿出20畝種植桑果。起初,曹穎干勁很大,起早貪黑照顧桑果園,看著桑果樹一天天長起來,到了第三年收獲果實時,一場大雨,讓不少成熟的果實爛在了地上,加上麻雀等各種鳥兒成天襲擾,桑果園顆粒無收。為此,她專門聘請了臺灣的果農專家,通過架設大棚、鋪設防草膜、防塵防蠅網等措施,將桑果保護起來。2015年,她迎來了桑果大豐收,當年她家的桑果一斤甚至能賣到20元。
在桑果大棚旁,曹穎還養(yǎng)了98頭黃牛。平時,通過桑樹修枝裁葉,將剪下的枝葉喂牛,再由牛糞經發(fā)酵給桑果施肥,從而走出了一條生態(tài)農業(yè)的循環(huán)利用模式。
土地流轉 她讓每畝地收成翻番
在當?shù)兀胁簧偻恋剌^為貧瘠,每畝地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得千兒八百,而當年份不好甚至會貼錢。曹穎通過土地流轉,將較為貧瘠的土地承包下來,開設生態(tài)園,每畝地補給農戶一年一千,再雇傭這些農戶養(yǎng)牛、采摘桑果,帶動了當?shù)?0多人就近就業(yè)。
晉永珍是當?shù)氐呢毨簦淹恋爻邪o曹穎,自己每天還在桑果園打工。她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自己每天工作8個小時,每天能固定收入50元。而上班時間則依據(jù)天氣來定,要是天熱,工作時間便會提前至早上6時至10時,干完活還能回去照顧家庭。“過去種地靠天收,成天累不說,一旦刮風下雨發(fā)大水,幾個月的苦就白受了,還要搭進去種子化肥錢。而在生態(tài)園干活,風吹不到雨淋不到,每月還有固定收入,比起過去,每畝地收成相當于翻了幾番。”
線上觸網 她將產品賣到了外地
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前來采摘游玩,從2015年起,曹穎將目光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她不僅制作了網站,介紹桑果的藥用價值,推廣自助式采摘,又先后在國內幾家大型團購網站上發(fā)布采摘折扣信息,吸引了來自合肥、宿州、阜陽等地的游客。不少水果商也慕名前來,收購桑果。“目前,桑果只能滿足本地市場需求,外地市場暫不考慮。”曹穎表示,她打算今年再通過土地流轉,繼續(xù)擴大桑果種植面積,并逐步引入草莓、無花果、棗樹等水果的種植,形成一年四季都能進行采摘的農業(yè)生態(tài)園。
曹穎表示,生態(tài)園的發(fā)展也離不開當?shù)卣姆龀郑?zhèn)政府給予了其政策資金支持,在鎮(zhèn)政府的協(xié)助下,將申報綠色農業(yè)項目資金,并爭取成為市級農業(yè)生產基地,形成規(guī)模產業(yè),帶動當?shù)馗嗟氖У剞r民就近就業(yè)。
圖: “瞧,剛摘的桑果個真大!”
(記者 李舒韻 通訊員 吳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