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建立流動黨支部,帶動家鄉人民脫貧致富
李錦社甘做鄉親“領航人”
李錦社是淮南市謝家集區駐浙江省平湖市新倉鎮孤堆回族鄉工作站人員、孤堆回族鄉駐新倉鎮流動黨支部書記,他1994年來到平湖務工,通過多年努力,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帶動家鄉人民共同致富。從他到平湖務工帶領鄉民聯動發展到現在,孤堆回族鄉外出務工人員總收入突破4000萬元。李錦社也由此被評為2016年4季度“敬業奉獻類”“淮南好人”。
先富帶后富大家共同富
1994年,年近40歲的孤堆回族鄉蔡圩村蔡上村民組農民、退伍軍人、共產黨員李錦社分析沿海地區的發展趨勢,毅然決定離開家鄉、舍棄事業,拖家帶口,開著一輛小四輪來到浙江省平湖市新倉鎮從事個體運輸。經過幾年奮斗,李錦社淘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他雖然賺了錢,但看到家鄉仍然受傳統農業限制,大批富余勞力閑置在家,便和愛人商量自家掏錢購置了25臺電動縫紉機,委托一名服裝加工的熟練工,免費在家鄉自家的房子里開辦培訓班,等業務技能熟練以后再把他們帶到平湖來務工,這一舉動開啟了孤堆回族鄉與平湖“勞務東輸”的序幕。當時政府在相關方面還沒有過多的扶持政策,李錦社通過親托親、鄰托鄰的滾動方式帶領鄉民一同致富。近幾年由于黨委、政府的重視,這一“勞務東輸”模式得以“放大”,淮南市在平湖地區務工人數目前已達萬人之多,其中謝家集區在平湖市務工人員達7000多人。
在李錦社的幫助下,家鄉務工群眾在平湖主要從事工程承包、建材經營、建材運輸等行業。婦女青年進廠務工,從事服裝、五金及童裝行業。人均純收入在一萬二至兩萬五之間。
心憂鄉親多方為民奔走
孤堆回族鄉和新倉鎮早在1999年便有過多次接觸和交流。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務來平湖務工的鄉親,李錦社積極向兩地黨委政府建議成立組織。
2005年5月22日,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兩地黨委的共同推動下,孤堆回族鄉流動黨員黨支部、勞務綜合服務站正式成立揭牌,李錦社任支部書記。同時,李錦社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建筑材料生意。騰出時間,他便積極組織支部黨員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召開民主生活會、開展民主評議,積極發展黨員,建立了一整套黨支部及工作站的制度。
為方便務工人員聯系家人,他和支部一班人從一張小小的淮南籍新居民鄉情聯系卡開始做起,協調當地移動公司開通了新居民溝通網,每個移動用戶每月交3元可享300分鐘內免費通話,現已開通了600多戶。
李錦社多次協調相關部門,安排200多名新居民子女在新倉一所中學、四所小學就學;組織家鄉農機部門每年一次到新倉為100多臺運輸車輛年審;聯系謝家集區新農合中心在平湖地區設立定點醫院、謝家集區公安局到新倉統一辦理第二代身份證等事宜......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李錦社還帶領支部黨員和其他組織成員認真完成兩地黨委、政府交辦的工作,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的認可和支持,2007年底新倉鎮黨委、政府無償為其提供了100余平方米的樓房作為支部辦公、活動場所。
熱情奉獻彰顯黨員本色
以李錦社為首流動黨支部的辛勤工作贏得了上級黨委的關心和支持,淮南市委主要領導多次就如何加強流動支部建設提出指導意見,謝家集區委和孤堆回族鄉黨委負責同志多次到平湖市聯系交流。平湖市新倉鎮黨委和平湖市新聞單位先后多次派人員來淮南考察采訪,并在回去后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報道,進一步擴大了淮南在浙江的影響力。
在李錦社和流動黨支部的引導下,在與平湖市不斷加強聯系溝通的基礎上,平湖市一些企業主動來淮南投資設廠。其中,浙江神農養殖公司投資1500萬元建設的養殖項目已落戶孤堆回族鄉。部分在外務工人員也陸續回鄉投資創業,原在平湖務工的黃寶玉、黃寶權兄弟倆回鄉投資120萬元辦起了玉權服裝廠;黃麗麗在李郢孜鎮和親戚聯合投資了100萬元辦起了服裝廠;周善玉在田家庵區安成鎮投資200萬元建起遠辰建材廠。此外,還有很多在浙務工人員也表達了回鄉投資發展的意向。
李錦社在做好本鄉務工人員日常管理、服務工作的同時,還積極主動地幫助來自淮南市其他鄉鎮,甚至其他地區的務工人員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難題,使得身邊外地務工人員和當地居民一致稱贊淮南人熱心、誠實。以李錦社為代表的廣大淮南籍務工人員積極主動地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不僅維護了城市的和諧穩定,也樹立了淮南人的良好形象,贏得了平湖市社會各界的普遍肯定。
李錦社同志就是這么一個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保護群眾利益為根本,以發展兩地經濟為目的,不計名利,兢兢業業辛勤耕耘的領航人。
圖:李錦社(右二)返鄉期間到幫扶對象家庭走訪。
(記者 張雪峰 通訊員 朱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