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條是我們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憑據。在借款行為中,債務人經常會在借款時向債權人出具書面借條,但如果遇到因為馬虎大意不小心將借款人的名字寫錯或者故意寫錯想賴賬,便會給債權人行使債權制造不小的麻煩。日前,壽縣法院安豐法庭審理了類似的一起民間借貸案件。
2017年6月,壽縣安豐鎮的黃小兵(化名)為資金周轉通過朋友介紹從劉某某處借款5萬元,并出具了書面借條,然而黃小兵在書寫借條時將借款人姓名寫成了“黃曉斌”,劉某某見系黃小兵親自書寫的借條,對此也并未在意。此后,借款因一直未付,劉某某索要借款未果遂將黃小兵告上法庭。
法庭受理該案后,及時通知黃小兵了解借款事宜。黃小兵則陳述劉某某起訴的黃曉斌并非本人,并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證印證。法官見狀通過細致查看借條,告之黃小兵:借貸雙方應本著誠信原則,借款事實有無真實發生,作為當事人心里應該有數。借條上雖名字落款為“黃曉斌”并非“黃小兵”,但鑒于名字上加有手印,如果不認可的話,可以通過手印的司法鑒定確認借貸關系。通過法官的釋明,黃小兵最終認可“黃曉斌”是其曾用名并承認借款,為此,通過法官的調解,借貸雙方達成了還款協議。
法官提醒:在簽訂借款合同或書寫借條時,當事人務必要留個心眼,要求債權人提供身份信息,簽名并按手印,保存相關的轉款記錄等,以免因一時大意,損害自身的合法權益。(記者 馬南南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