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兩名大學生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
“你的愛心永遠溫暖著我”
1月24日,安徽理工大學大四學生馬凱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為四川一位患者點亮生命的希望。他成為安徽省第154位、安徽理工大學第4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按照原定計劃,馬凱旋應該在1月13日就坐上返鄉列車,與家人團聚,因為患者情況緊急,他毅然改簽了好不容易“搶”到的車票,延遲了回家的日期,延續了陌生患者的生命之路。
2015年秋天,馬凱旋從山東菏澤鄆城縣考入安徽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專業,一次偶然機會,他參與了學校組織的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采樣。2018年秋天,上大四的馬凱旋接到淮南市紅十字會電話,告訴他幾年前采集的血樣和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相合。馬凱旋立即同意,表示要捐獻自己的造血干細胞。
隨后是高分辨采樣配型、體檢,一切有序進行。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不穩定,捐獻采集時間始終無法確定。“我當時認為春節前可能不會完成捐獻了,好不容易在網上搶購了1月13日返回鄆城的車票。”馬凱旋回憶。
1月11日,馬凱旋突然接到電話,被告知那名患者病情危急,需要馬上進行捐獻。馬凱旋告訴記者,他立馬改簽了返程火車票,開始準備捐獻。
“82歲的爺爺得知這一情況后,夸贊我有愛心,讓我捐獻完再回來,不著急”。
在等待捐獻的日子里,學校放假了,馬凱旋一個人在校園里鍛煉身體,讀書解壓。“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在這大千世界中,通過自己捐獻造血干細胞救人一命,能夠與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產生‘血緣’關系是一件幸運和幸福的事情。”馬凱旋說。
在造血干細胞采集現場,來自安徽省紅十字會、淮南市紅十字會的志愿者和安徽理工大學的老師一起為馬凱旋加油點贊。而接受捐獻的異地患者則托人捎來一張紙條表示問候,上面寫道:“你的愛心永遠溫暖著我。”
經過近5個小時的采集,捐獻順利完成,馬凱旋親手將含有造血干細胞的234毫升混懸液交給前來取樣的外省醫護人員,為遠方患者送去生命的種子。
巧合的是,就在1月14日,同樣來自安徽理工大學的21歲學生葛宏港,也在合肥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為外省一名身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女孩帶來生命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葛宏港從接到緊急通知到趕赴合肥完成捐獻,只用了20天時間,成為安徽省造血干細胞第一例特加急捐獻者。
2017年,在學校團委組織的一次校園無償獻血活動中,他了解到,造血干細胞捐獻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便在獻血的同時留取了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捐獻志愿者。
2018年12月17日,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發來一份十萬火急的“特加急”捐獻通知,患者是外省一名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12歲女孩,病情非常危急,需要捐獻志愿者特加急捐獻。2019年元旦后,葛宏港的高分辨配型結果出來了,和外省患者配型合格。
由于捐獻時間正值期末考試,校方專門為葛宏港以及陪護的同學辦理緩考手續,他們可以下學期開學以后再考試。
1月14日,葛宏港在完成捐獻后表示:“大家都說那位小妹妹是幸運的,我認為自己也是幸運的,我終于有一次回報社會的好機會。”
據葛宏港的輔導員曹宣明介紹,葛宏港出生在黃山市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高考結束后,通過當地政府牽線,有一位上海的愛心人士要長期資助他完成學業。不過,葛宏港接受過一次資助后,就謝絕對方的繼續資助。他覺得自己可以勤工儉學,還有比自己更需要資助的學生。
記者了解到,長期以來,安徽理工大學為淮南市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采樣工作作出突出貢獻,在2018年獲評“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
“學校高度重視無償獻血等志愿服務活動,每年都要組織2000余人次參與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活動,引領更多師生參與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該校團委書記趙寧說。
安徽理工大學位于安徽淮南,這座“大愛之城”先后7次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淮南青年張寶因捐獻造血干細胞救助韓國患者,獲評“全國道德模范”。目前,淮南市已采集造血干細胞樣本近5000份,8支專業志愿服務隊常年開展相關宣傳動員和采集活動,共計16人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中國青年報見習記者 王海涵 記者 王 磊)(《中國青年報》1月29日頭版報道)
圖:1月24日,馬凱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陳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