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司法行政“新兵”,卻敢于擔當、樂于奉獻,快速成長為社矯工作一把好手,建立起了一個和諧、溫暖、真情的社區矯正“心靈驛站”;她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豐功偉績,卻憑著滿腔熱忱,至真至情,為誤入歧途的社區矯正人員點亮了一盞盞回歸路上最明亮的心燈……她就是“2018安徽司法行政年度榜樣人物”提名獎獲得者、我市大通區司法局副局長、社區矯正大隊大隊長孫玉苗。
敬業奉獻開拓創新,搭建社區矯正“心靈驛站”
2015年,因為工作調整,在區農林水利行業工作近20年的孫玉苗來到大通區社區矯正中心擔任負責人。到崗后,她發現工作很棘手:加上她在內,中心只有2名工作人員,而在矯的社區服刑人員卻有150人左右。“專業力量的不足,就像一把劍懸在我的頭上。”孫玉苗坦言,當時不敢管、管不動、管不好的問題一度存在,安全隱患較多,工作壓力很大。
面對困難,孫玉苗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用心鉆研,務實創新。她一方面結合省司法廳社區矯正中心達標要求,向區政府匯報全區社區矯正存在的問題和隱患,要求增加人員;同時開始著手規范中心臺賬、制定中心各項監管制度。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孫玉苗和同事的努力下,上級領導的支持下,2017年大通區社區矯正中心遷入新址,實現了舊貌換新顏。現有辦公面積達到320平方米,設有報到登記、矯正宣告、電子監控、教育培訓、檔案室等12個功能區,6名工作人員各負其責,她帶領著團隊先后制定出臺了21項制度,統一規范了中心9大類工作臺賬,社區矯正工作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為切實增強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和人性化水平,孫玉苗刻苦鉆研,結合實際大膽創新,提出了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分類管理的工作方法。她根據每個矯正人員的入矯時間、犯罪原因、犯罪類型、改造表現、再犯罪風險等多方面因素,將全部社區矯正人員分成嚴管、普管、寬管三個等級,實施分類管理,因人施矯;并根據矯正人員年齡分類,對未成年及六十歲以上的矯正對象給予更多的關注,采取“一幫一”結對幫矯。與此同時,她多方溝通協調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創建社區矯正創業就業、警示教育、技能培訓等多個基地,極大豐富了全區社區矯正教育矯治手段和方法。
以心換心點亮明燈,拯救迷失的靈魂
在孫玉苗看來,法律是剛柔兼濟的,社區服刑人員雖然觸犯了法律,但他們更需要關心,更需要幫助。“社區矯正工作是一項人性化執法,是一種以心換心的工作。幫扶社區矯正人員,就要打破他心里的那面墻。”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拯救迷失的靈魂,孫玉苗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社區服刑人員錢某沒有正當職業,家中有4口人,在生活困頓之際,一度產生自暴自棄、重新犯罪的念頭。孫玉苗通過每月一次的走訪,以及與其家人、鄰居的談話,第一時間掌握到錢某的困難處境和思想變化,加強對錢某的教育、感化工作。同時,孫玉苗及時與區人社部門聯系,推薦錢某到工業園區一家企業工作。經過矯正幫扶,錢某終于找到了生活的努力方向,現在工作積極、家庭和諧、思想平穩。
用真情溫暖社區服刑人員,以關懷解決實際困難,以行動打開迷途浪子的“心結”。幾年來,孫玉苗堅守法治信仰,堅持心理矯正、思想矯正、意識矯正、行為矯正理念,深入社區服刑人員家中面對面幫教,足跡遍布大通區每個村(社區);每逢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她都會為困難服刑人員送去慰問品和慰問金;并積極聯系民政、人社等部門為服刑人員解決低保,推薦工作,讓他們感受到來自于政府的關懷和關愛,安心接受矯正,盡快回歸社會。(記者 何婷婷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