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快遞小哥“閃”進了人民大會堂——近日新華網報道了85后全國人大代表柴閃閃的故事。從15年前希望分揀快遞時有個遮風擋雨的屋檐,到現在不僅有了工作的屋檐還有了學習成長的機會,柴閃閃的經歷是眾多新生代農民工成長的一個縮影。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建議每個農民工、產業工人都能夠享受到個性化的培訓。他說:“我們需要一個屋檐,也要有撐起這個屋檐的力量,讓每個人公平地奮斗,都能夠獲得閃閃發光的人生。”
曾幾何時,農民工像候鳥,奔波于城鄉之間,缺乏安全感,沒有歸屬感。時代在變化,觀念在更新。數據顯示,中國農民工總量接近3億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50.5%。對于未來,他們有更高的期許,不僅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還希望增長見識、提升眼界、學到真本領。這種需求既來自于經濟發展、技術革新和企業用人需求的提高,也來自于新生代農民工們渴望學習、贏得尊重、融入城市、實現價值的自我發展需要。
隨著社保制度逐漸完善、戶籍改革措施陸續出臺、勞動法進一步落實,城市給予新生代農民工更多機會,在城市安家落戶、成家立業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越來越多農民工的心態也在悄然改變,不光想著城市可以給我什么,也在想著我能為城市做什么,以更加積極主動奮斗的姿態融入城市。從中專到大專再到大學,懷著對工作的滿腔熱忱、對業務的精益求精,柴閃閃不斷給自己充電,學習的腳步從未停止。在全國各地,許多像柴閃閃一樣的新生代農民工也在提高技能,逐步成長為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勞動者。但也應看到,因為文化層次、綜合素質的良莠不齊及歷史發展等原因,仍有一些人就業穩定性低,面臨著學習困難,經歷著人生迷惘,未能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農民工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僅占30.6%,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培訓仍存在短板。
“我們需要一個屋檐,也要有撐起這個屋檐的力量”,換句話說,他們不僅需要一份工作,也需要獲得更好發展的能力。這既是柴閃閃的肺腑之言,也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心聲。人民有所呼,國家有所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不僅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層面,強化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還提出高職院校將擴招100萬人,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報考;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這都是在為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青年勞動者提供更大更堅實的屋檐,讓他們在實踐的舞臺上展示自我,從工作中獲得職業榮譽和前進的動力。
磨煉“撐起屋檐的力量”,離不開個體不忘初心不懈奮斗,更需要社會支持、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補齊職業教育短板,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只是一個方面。
從長遠來看,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投入,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才是重中之重。教育要面向農村、面向未來,在整合資源向農村下沉的同時亟須加強針對性,農民工群體需要什么、時代發展需要什么,教育就該為他們提供什么。進一步說,不僅僅要聚焦教育培訓領域,還應把農民工的發展問題納入更廣闊的政策視野,比如一些城市展開“搶人大戰”,有技術、有能力的新生代農民工能否享受到同等競爭機會?又比如,農民工的社保、養老、欠薪、住房、子女入學問題如何更有效地解決?只有從制度和法律上加強保障,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努力解決他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營造尊重、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才能讓他們工作有動力、生活有溫暖、人生有奔頭,從“候鳥”真正變“留鳥”。
不奮斗不青春,這是一個勞動創造夢想的時代。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生代農民工在平凡崗位上譜寫出一曲曲自強不息的奮斗之歌。他們不僅是家庭的致富者,更是國家的建設者。應倡導全社會共同努力,讓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擁有撐起屋檐的強大力量,收獲閃閃發光的精彩人生。(韓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