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新農合惠及萬千農戶
“有病及時看,住院不用怕,合作醫療能保駕。”這是對新農合政策的通俗版概括。近年來,在潘集區,新農合政策讓農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明顯緩解。
“新農合”惠民心,守住幸福底線
“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這句調侃準確地表達了人們對于疾病特別是大病帶來經濟負擔的憂慮。
近年來,潘集區積極推進新農合工作,2018年,農民個人一年繳費180元左右,住院可報銷幾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讓農民更真切地感受到“病有所醫”的舒心。當年,潘集區參合人口數為297897人,參合率為99.98%,基本覆蓋了全區農業人口。
“一個人每年只要交100多元參加新農合,患重病治療所需的高額治療費用就不用擔憂了,因為有政府出資、保險公司補償,雙重保障,民政部門還要進行醫療救助,自己承擔的部分已經很少了!”說到新農合,蘆集鎮秦圩村村民李根的笑聲越來越多。
自從實行跨省即時結報政策以來,潘集區已與省外300余家醫療機構實現跨省即時結報,已有100人次成功結算,農合基金共計補償72.2萬元。通過跨省即時結報,既簡化了結算程序,又大大減輕了參合病人在異地就醫先付全額的負擔。為進一步規范慢特病管理,潘集區慢特病鑒定辦理由原來的一年一次增加為每月一次。截至目前,全區共辦理慢特病12880例。
“351”“180”,不再為看病難發愁
架河鎮陳集村的貧困戶陳叢旭今年已是81歲高齡,因腹主動脈瘤在省立醫院住院治療,住院費用近16萬元,經過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救助等補償151200多元,今年1月3日出院時,陳老漢個人只需要支付8400元。
農民看病,政府買單,曾經是農民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而今天,這一切,因為新農合政策成為現實。
近年來,潘集區全面落實貧困人口綜合醫保政策,貧困患者在省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發生的合規醫藥費用,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入院時免繳住院押金,“一站式”即時結算政策。
除了住院治療,廣大貧困戶在門診就醫時,也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福利,高皇鎮貧困戶程龍有,以前患有腦梗死,治療后需要定期服藥,在門診用去藥費1107元,經過新農合補償和“180”補償,程龍有只需自付94.78元。
僅在2018年前三季度,潘集區已兌現貧困人口新農合補償3675.63萬元,大病保險資金272.11萬元,醫療救助454.12萬元,“351”兜底補償92.01萬元,“180”補充醫保補償53.14萬元,慢特病省內就醫實際補償比例達97.19%。
如今,潘集區貧困人口因病就醫實際自付費用大大減少,有效緩解了貧困人口看不起病的問題。
“積分存折”,讓生活更健康
“我手里有積分存折,比別人可以多報銷不少呢!”泥河鎮村民李長本,2018年7月,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在潘東醫院住院就診。因為他們家3年內無人住院治療,所以享受住院補償積分制10%的提高標準,在原有報銷的基礎上,積分存折再報銷574元,個人花費只有253.55元。
從2007年開始,潘集區率先在全省創新,實行新興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積分制。十多年來,這一制度深受廣大農戶的歡迎。
按照這一創新做法,參合農民本戶在年度內無一人享受新農合住院補償的,積1分;兩年未享受的,積2分,以此類推。在積分年度內住院的,每積1分總報銷比例提高2個百分點,已享受積分補償或中途退出參合的,從下一年度開始重新積分,連續2年以上(不含第二年)全家無一人享受補償的,補償封頂標準提高1萬元。
“此項創新,引導廣大農民小病看門診,大病才住院。”潘集區新農合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可以有效分配社會公共資源,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注重健康知識的普及,引導廣大農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生活更健康。
從僅住院報銷擴展到門診報銷;從住院交押金出院后層層簽字的繁瑣報銷制度,走向先看病,出院時交付個人承擔的部分費用……從當初的將信將疑,到如今的贊不絕口,有了新農合,潘集區的農民再也不會“小病拖,大病扛”了。(記者 柏松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