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吳祥清是壽縣窯口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今春她仍然不需外出打工,在家里就能把錢掙了,成為地地道道的“居家就業者”。和很多農村中年婦女一樣,吳祥清上要伺奉老人,下要帶一個4周歲的外孫,還要給在本地干泥瓦匠的丈夫做飯洗衣,收拾家務,實在不可能外出打工,或者到工廠里按時上下班,那么居家就業成了最好的選擇。“我就在家加工塑料花,一個能掙6毛錢。現在我既能工作,又能照顧家庭,挺好的!”吳祥清手頭熟練地粘著花葉,和記者拉起家常,臉上滿是笑容。
吳祥清一小時能輕松加工5個塑料花,掙3元錢。一天按8小時計算,就是24元,一個月能有700多元的收入,為她家實現穩定脫貧又添了一塊瓦、出了一份力,多了一道保障。
“脫貧最有效、最長效的方式還是就業。居家就業是指有就業意愿、有就業能力但因各種原因無法外出就業的人員以‘非員工制’方式,就近、就便實現就業的總稱,包括從事家庭手工業、居家網絡經營及設計、外接產品加工、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就業形式。”窯口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窯口鎮是革命老區,老百姓戰貧求富的精氣神很足,但“4050”人員及殘疾人等困難群體苦于缺技術、缺時間,再就業問題卻始終沒有緩解,是脫貧最后關頭的“硬骨頭”。大力推進居家就業,對增加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低收入人群和就業困難人員收入,幫助其同步實現小康和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祝應濤是窯口鎮的小個體戶,常年從事繡品、塑料花等這些手工制品的加工,帶動了周邊一些居家婦女的就業,但迫于影響力小、用工難,發展一直不大。通過調研,窯口鎮就抓住了這個“小切口”,積極探索“居家就業”模式,以點帶面,讓眾多不便外出工作的人實現了“既顧家,又掙錢”的“宅致富”。
針對有就業意愿的貧困戶就業難問題,該鎮在認真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全面掌握失業、無業、“4050”人員及殘疾人等貧困人口的基本情況,先后舉辦5次手工編織和電商知識等各類技能培訓班,拓展“居家就業”模式,為他們和企業、作坊牽線搭橋,充分發揮企業和致富帶頭人、技術能人的引領作用,利用“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一方面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另一方面徹底解決居家人員就業難的問題。聚沙成塔、聚零為整,現在全鎮居家就業的人已達500余人,其中貧困戶近200多戶,多的一個月能收入1400余元,逐步提升貧困人口居家就業產業的規模化、市場化發展水平,零星的產業、零星的就業、零星的收入聚成了窯口鎮脫貧最堅固的堡壘。
“怎么也沒有想到我一個殘疾人也能在家里坐著掙到錢!”50多歲的姚敏是名殘疾人,家庭生活貧困,曾經對生活喪失了信心。經過培訓,她現在在家里做手工,輕松實現了自己的就業夢、脫貧夢,她開心地告訴記者,從事這個加工活,不用投入什么成本,而且簡單易學,時間上比較方便靈活,既能照顧家,又能賺錢,真是一舉多得!由于是訂單式生產,從業人員不用擔心產品銷路,姚敏編織的加工品除了銷往江浙滬,甚至已飄洋過海,遠銷到歐美、韓國等地。“這就是我的小銀行,再也不要伸手問家里人要錢了。”產品日清日結,從不拖欠工資,貧困戶和大爺大媽們把祝應濤的手工作坊稱作自己的“小銀行”。
就在記者結束采訪準備回程的時候,祝應濤說,他要到江福軒家“收活”,讓記者跟他一起去。走進江福軒的小屋,他正在專心致志地“粘花”,雖然手不是那么靈活,但他的“產品”還是優質的。原來,江福軒已有83歲高齡了,是位“五保戶”。記者問老人:“國家什么都給您全包了,您一天也掙不了10塊錢,這么大年齡為啥還自己干活呢?”“能干一天是一天,不能老給人家帶麻煩,這么大的國家不容易。”老區脫貧的動力在老人平淡的話語中,顯出了巨塔的高度。(記者 何婷婷 通訊員 熊文田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