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約前630-前593年),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楚國令尹,姓蒍,名敖,字孫叔。他是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寫的第一個人物,歷來被尊為“循吏第一”。循吏,意即奉法循理的官員。他們“上順公法,下順人情”,恪盡職守,清正廉潔,其道德人品、為政業績卓然出眾,為世人所敬仰。司馬遷首創《循吏列傳》,此后歷代史家沿襲《史記》都為循吏立傳。南宋后,“循吏”一詞逐漸被“清官”取代。由于孫叔敖在歷代循吏序列中的特殊影響,因此又被稱為“古今第一清官”。他的一生政績頗多,而以治水興利最為后人稱道。
《史記·循吏列傳》載:“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漢王延壽在《孫叔敖廟碑記》中贊其“宣導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鐘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說明在他倡導下,春秋時楚國境內興修水利已很普及,農業生產蒸蒸日上。“孫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遂霸。”
芍陂,位于壽縣城南30公里處,東晉時改名安豐塘。據史書記載,芍陂建于春秋時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后漢書·王景傳》:“(廬江)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由是墾辟倍多,境內豐給。”《水經·肥水注》:“芍陂周一百二十里許,在壽春縣南八十里,言楚相孫叔敖所造。”又注:“陂水徑孫叔敖祠下,謂之芍陂讀。”史料記載多稱芍陂“徑百里,灌萬頃”,其規模當可想見。東漢、三國時期、唐肅宗、元世祖年代,都曾在這里屯田,“大獲其利”。當年,楚莊王不斷對鄰國用兵,與齊、秦、晉爭霸,曾稱霸中原。這一灌區的興建,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滿足了楚莊王開拓疆土對軍糧的需求。在農業發展的條件下,春秋末出現了早期城市壽春,到了戰國時期,已經發展成全國四大都會之一,楚考烈王于公元前241年遷都于此,一方面避免強秦的攻擊,另一方面是由于這里經過春秋時代和戰國初年楚國人民不斷的經營,已成為楚國新興的中心地區。如今的芍陂,是淠史杭灌區一座中型反調節水庫,蓄水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米,灌溉農田70萬畝。
孫叔敖不僅是位水利專家,他的賢名由來已久。傳聞他出任令尹期間,“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悲。”雖然身居相位,但生活十分簡樸。《孫叔敖廟碑記》中說:“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專國權寵,而不榮華。一旦可得百金,至于沒齒而無分銖之蓄。破玉珘,不以寶財遺子孫。”真是生前兩袖清風,死后一貧如洗,被《呂氏春秋》、《茍子·非相》記為圣人。孫叔敖去世后,家里連棺木也無錢購置,妻與子過著“披褐負薪”的貧困生活。楚莊王對孫叔敖的去世異常悲痛,日夜思念。后有楚國藝人優孟在莊王壽誕之日,穿戴上孫叔敖的衣冠,模仿孫叔敖的言行舉止,進宮拜壽。莊王“以為孫叔敖復生,欲以為相”。優孟把孫叔敖廉潔奉公、其子貧困的故事編成“慷慨歌”,在堂前泣訴開來。莊王得知真相后,十分感動。“于是莊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絕。”這就是成語“優孟衣冠”的出處。
勤國、利民、廉身,精于治水、有功于國、奉法守職。孫叔敖一心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確實值得我們敬仰和緬懷。(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