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安徽省紀檢監(jiān)察系統(tǒng)第一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陸鑫
“真是好事多磨!今天終于捐獻成功,實現(xiàn)心愿了。”5月21日,在安徽省立醫(yī)院采集完造血干細胞后,淮南市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鳳臺縣紀委監(jiān)委工作人員陸鑫,雖然身心疲憊,但是長松了一口氣,欣慰地笑了。
當天中午,歷時4個小時、從他體內(nèi)分離出來的234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踏”上了前往江蘇的一場救命之旅。它將作為“生命的種子”輸入到一位年僅10歲的孩子體內(nèi),去喚醒生的希望。
2014年,成為中華骨髓庫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2017年,成功與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卻因患者病情變化不能捐獻移植失去一次救命的機會;
2019年與另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并成功捐獻,陸鑫終于成為安徽第173例、淮南第18例、安徽省紀檢監(jiān)察系統(tǒng)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安徽僅有的兩位二次配型成功者中時間最短的捐獻者。
而在這次成功捐贈的背后,有著一段段曲折而感人的故事,也展現(xiàn)了一名紀檢監(jiān)察干部的鐵骨柔情。
驚喜——罕見的二次配型成功
2014年8月,我市掀起向習(xí)總書記點贊的全國道德模范、跨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張寶學(xué)習(xí)的熱潮,全市公安系統(tǒng)積極響應(yīng)組織參與。在鳳臺縣公安局組織的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采集活動現(xiàn)場,來自最基層鄉(xiāng)鎮(zhèn)派出所的普通民警陸鑫毫不猶豫地挽起袖子獻血,并留取了造血干細胞捐獻樣本,成為中華骨髓庫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從那之后,陸鑫一直期盼著能像張寶一樣,與患者配型成功救人一命。
2017年9月的一天,已調(diào)到鳳臺縣紀委工作的陸鑫突然接到市紅十字會的電話,被告知他的造血干細胞樣本與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他高興不已,第二天一早就前往市中心血站再次采集血樣。2017年底,他的高分辨配型和體檢結(jié)果都出來了,與那位患者配型成功,適合捐獻。可是,當他滿懷喜悅和希望地等待捐獻時,卻得到因為患者病情變化不能捐獻移植的通知。對于失去了一次救命的機會,陸鑫十分惋惜。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2019年,機會再次降臨,陸鑫和江蘇一名血液病患兒配型成功。一年多的時間兩次配型成功,“像中了頭彩,是真的嗎?”當接到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一向做事沉穩(wěn)、處事不驚的陸鑫也掩飾不住驚異和興奮。在接下來等待捐獻的日子里,他一直忐忑不安,擔心捐獻會不會又無疾而終。5月6日,中華骨髓庫的移植計劃正式下發(fā)了,他可以準備參加捐獻了。
抉擇——一切為生命讓路
接到捐獻通知,陸鑫是既欣喜又為難!此時正值全市上下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之際,作為縣紀委監(jiān)委辦案人員中的骨干力量,陸鑫牽頭主辦了一件由中央督導(dǎo)組交辦的大案要案。為了案件的偵破,他帶領(lǐng)同事們已經(jīng)不分日夜地連續(xù)奮戰(zhàn)了一個多月,并已到了緊要關(guān)頭。陸鑫兩次配型也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單位也不知道。在這節(jié)骨眼上突然要請假一周,他感到有些為難。但是當?shù)弥璜I對象是個年僅10歲的孩子,病情危重,急需移植造血干細胞挽救生命時,陸鑫又十分著急。“如果這一次還不能捐獻,會終身遺憾!”
市紅十字會得知情況后立即與鳳臺縣紀委監(jiān)委溝通協(xié)商,說明情況,并向市紀委監(jiān)委匯報請示。
“案件不能緩,主辦可以換,生命不能等!”市、縣兩級紀委監(jiān)委經(jīng)研究后,特事特辦,全力支持此次捐獻工作,批準了陸鑫的請假申請。陸鑫也加班加點地做好手頭工作,進行案件交接等。
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家人的一致理解,讓陸鑫倍感欣慰,他告訴記者,他的母親就是一個器官移植的受益者,這次能捐獻“生命的種子”救人,既完成了他的心愿,也是全家人對社會的一點回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還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愛心人士參加了縣里的志愿者組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默默擔起社會責任。
圖為陸鑫(圖片由市紅十字會提供)(記者 何婷婷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