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千里淮水滾滾東流,鳳臺境內遇八公山余脈折向西流,轉而東下,沖破硤石形成奇特的S地形。硤山口因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在此爭戰。南北朝時,東晉與秦軍大戰,這里是重要的軍事津要。為了占領要地,及時渡運大軍,秦淮河有七搭浮橋的歷史。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安徽淮南境內蒙蒙細雨中的鳳臺淮河二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圖二:新中國成立以來,曾先后在此區域建設多座大橋穿越淮河(東津渡大橋、淮南淮河大橋、鳳臺淮河大橋、鳳臺淮河二橋、孔李淮河大橋、商合杭高鐵壽縣跨淮河特大橋、淮上淮河大橋,其中后兩座為在建特大橋),為推動淮南及相鄰區域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細雨中的鳳臺淮河二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圖三: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是全國13個主采煤區之一,華東能源基地。70年代,淮南淮北煤礦業興起,因為交通狀況欠佳使得華東地區、皖西北、豫晉陜區域之間的運輸嚴重受阻。區域內,淮河兩岸交通主要依賴于輪渡轉駁。遇特殊雨雪雨霧天氣,常常擁堵不堪,所需物資滯留于運輸途中,商旅出行難來難往,不僅耽誤時間還容易誤事。興建路橋發展交通路網擺上了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橫跨淮河支流——東淝河上的東津渡大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圖四:1974年4月29日,歷時6個多月,第一條橫跨淮河支流連接淮南與古城壽縣的東津渡大橋竣工通車。這座全長272.4米的鋼筋混凝土T型橋,荷載量汽車13噸,帶掛車60噸,最高洪水位150噸級船可暢通。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橫跨淮河支流——東淝河上的東津渡大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圖五:東津渡大橋的建成通車,有效改善了淮河兩岸的出行便利。1977年7月,時隔3年,在距此20多公里的潘集區平圩鎮,全長3428.5米的公路兩用橋——淮南淮河大橋(俗稱平圩大橋)開工建設。這座建設周期長達6年的特大橋,也是淮河上第一座最長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它的建成通車,是淮南市“淮河大跨越”的歷史見證和重要成果。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橫跨淮河支流——東淝河上的東津渡大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圖六:據了解,為建設這座橋梁,淮南市專門成立了大橋工程指揮部。“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淮南淮河大橋的建成通車,終結了淮南市境內淮河無橋的歷史,極大地改善了市內淮河兩岸之間的交通狀況,縮短了淮南煤礦老區與新區的空間距離,對淮南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圖為2008年3月24日,夕陽下的淮南淮河大橋。(本網記者 倪軍攝/光明圖片)
圖七:此前,潘集為了煤礦建設,曾在平圩渡口設立輪渡站,高峰時置有5艘拖輪和2艘6車躉船及一艘8車雙頭跳輪渡。盡管如此,每天等待輪渡過河的車輛依然排成長龍。1983年淮河大橋建成通車后,輪渡站撤銷,光榮地完成了歷史使命。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蒙蒙細雨中的鳳臺淮河大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圖八:由于煤炭產業的快速發展與關聯產業帶動,已經通車的東津渡大橋和淮南淮河大橋依然不能完全滿足交通運輸的需求。1986年元旦,在交通部、煤炭部、冶金部等部門的重視下,耗資4500萬元,全長766米的鳳臺淮河大橋,在全國深井采煤第一大縣——鳳臺縣開工建設。這項工程由安徽省公路勘測設計院設計的大橋,是一座采用現代新技術建造的雙塔雙索斜拉橋。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蒙蒙細雨中的鳳臺淮河大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圖九:1990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那一天,成千上萬的人們歡呼雀躍地匯聚在鳳臺縣慶祝大橋通車。百姓稱贊:“長橋高懸貫蒼穹,枕城擔山倍崢嶸。索塔聳插云端里,斜纜映嵌龍潭中。關津昔日路坎坷,州來今朝換新容。車如星群奔流過,人若雁行翱碧空。”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蒙蒙細雨中的鳳臺淮河二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圖十:淮河大橋的建成,逐步取代了汽車輪渡,大大方便了交通,促進了淮南經濟的發展。截至1990年底,淮南地區共建和改建永久性橋梁81座。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蒙蒙細雨中的鳳臺淮河二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圖十一:2013年4月25日,在與鳳臺淮河大橋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的地方,耗資8.63億,總里程為5.253公里,雙向六車道的鳳臺淮河公路二橋開工建設。這是繼鳳臺淮河大橋建成23年后,當地在秦淮河上建立的又一個標志性公路大橋。它的起點位于謝郢村西側南湖大道與鄉道085的交叉口,終點位于李沖回族醫院接省道S102路線。2016年7月1日試通車后的鳳臺淮河二橋成為淮南經濟增長的又一條重要的大通道。圖為2019年4月21日,無人機航拍蒙蒙細雨中的鳳臺淮河二橋。(光明網記者 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光明網·光明圖刊5月29日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