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松山,名喬年,字松山,1899年生于懷遠縣洛河鎮方家樓(今屬淮南市大通區),前清光緒年間拔貢方運之子,乾隆年間翰林方簡七世孫。出身名門望族,世代書香。幼時在本地私塾讀書,聰敏好學,品學兼優。后考入省立鳳陽第五師范學校,1921年秋畢業后開始從教。曾任鳳陽女子師范學校教務主任、語文教師,還曾擔任過懷遠縣教育局長、縣參議員。1928年,應家鄉(洛河)父老柴殿侯、汪執民等要求,經省教育廳批準,方松山被調任洛河小學校長。但因鳳陽女師教務工作一時無人接替,直至1930年秋,才得以到洛河小學就職。
這時,方松山面臨的學校,其實只有幾間教室和幾位教師。當時對地方辦學,政府不提供經費,洛小僅有二十多畝學田,年收地租二十余擔谷物,遠遠不能滿足辦學需要,經費拮據,困難重重。而更為不幸的是,上任第二年,即1931年初夏就遭遇淮河爆發特大洪水,學校全被淹沒,房屋倒塌,設施損毀,洪水退后成為一片廢墟。萬般無奈,方松山遍訪地方鄉紳,懇請解囊相助。在地方鄉紳和富商們的支持下,方松山帶領教職員工很快將學校重新建立起來,恢復了教學。
方松山,辦學盡心竭力,洛小生氣勃勃,煥然一新,家鄉父老交口稱譽。但這年秋,日軍在我東北沈陽策動“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對日軍實行不抵抗政策,我東三省迅速淪陷。消息傳來,方松山義憤填膺,立即撰寫一副楹聯張貼在學校大門兩旁,楹聯曰:“東寇正猖狂試看那黑水白山圖入誰家版籍,來日方大難切莫怕歐風亞雨披靡上國衣冠。”以此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向師生和周邊民眾宣傳抗日。在方松山的教育和影響下,全校師生抗日熱情高漲。課余時間,師生在校園內外,吟唱岳飛《滿江紅》,激昂慷慨,不絕于耳。學生王崇思、段樹華等畢業后不久,即加入中共,投身革命事業。1937年7月,全面抗戰開始,方書年等10多名高年級學生互相邀約,一起奔赴定遠縣我新四軍抗日根據地藕塘,參加新四軍,投身抗日。宮萬啟、陳夕橋畢業后,考入黃埔軍校,后走上抗日前線,英勇奮戰,為國捐軀。
1938年5月30日,日軍第三師團由懷遠西犯,洛河危在旦夕。方松山不得不忍痛宣布學校停課。在宣布停課的師生大會上,他義正辭嚴,痛斥日寇侵略罪行,帶領師生高呼口號:“驅除倭寇,還我河山!……”全校師生異口同聲,憤怒的口號在校園上空回蕩。
學校停課后,方松山投身抗日運動。這時,年逾古稀的辛亥革命志士,定遠爐橋人方紹舟結束在上海的避難生活,返回家鄉,在定、鳳、懷、壽一帶奔走呼號,宣傳抗日,組織抗日武裝,被時駐防田家庵的李宗仁部三十一軍收編,號稱抗日別動隊,方紹舟被委任為司令、方松山為副司令。別動隊官兵一千五百人,編為三個大隊和一個直屬教導連。正、副司令以下的軍官有:秘書長方輯溪,參謀兼教官吳某,副參謀俞少清、郭瑞寧;副官長丁明坤;副官方明定、葛錦州、李清山;第一大隊隊長楊玉清,第二大隊隊長鄭善亭,第三大隊隊長方九華;教導連連長方蔭五。
抗日別動隊雖有一定規模,但武器缺乏,全隊僅有大蓋、捷克式、老套筒、湖北條等步槍300多支,手握式盒子槍10余支,遠遠不能適應戰斗需要。為此,方松山積極協助方紹舟籌集槍支,方家樓方氏族人同仇敵愾,紛紛響應。據方開針、方延康兩位先生統計(注),捐槍者共有49人(戶),他們是:方詩成長槍兩支、短槍一支;方守臣長短槍各一支;方獻成長槍兩支;方希三長槍兩支;方獻功長槍兩支。下列各戶均捐獻長槍一支,他們是:方寶龍、方自亭、方開宏、方其傳、方永開、方又新、方德耕、方傳順、方善年、方合年、方玉和、方培富、方春元、方學懷、方學魯、方學文、方斐卿、方自國、方自海、方自賢、方自如、方立齋、方詩錦、方詩銘、方立輝、方蘭芳、方蘭義、方詩林、方正法、方詩言、方自珍、方德耀、方鏡秋、方德用、方金全、方德華、方寶賢、方寶琛、方寶華、方寶坤、方開啟、方東榮、方自舟、方有先、方聯先、方寶臺。一個村落,一個家族將用于看家護院的槍支捐出抗日,數量之多,實屬罕見。為了抗日,不惜舍小家,而顧大家,其家國情懷,眾所瞻望;愛國精神,永放光芒!
方紹舟、方松山領導的抗日別動隊,司令部最初設在懷遠縣龍頭壩,后遷至定遠縣靠山集,1938年春又遷至姚家灣(即今淮南市田家庵區姚家灣)。這支由民間自發組建的抗日隊伍,靈活機動地轉戰于定、鳳、懷、壽等地,不斷襲擊日軍,牽制了敵人的軍事力量,減少了敵人對這一地區的掃蕩和騷擾,有時還給日寇以重創,其中尤以夜襲劉府日軍據點,戰績最佳。時為1939年春,一支約一百余人的日軍盤踞在劉府鎮大萊煙草公司內。一天夜里,方松山協助方紹舟,抽調百余名官兵,組成奮勇隊沖鋒在前,大隊人馬緊隨其后,直向劉府挺進。當奮勇隊進至煙草公司附近時,被敵哨發覺。頓時槍聲大作,火光沖天。方松山與方紹舟倆人冒著槍林彈雨,指揮大家奮勇向前。是夜月黑風高,鬼子對這突如其來的襲擊,不知虛實,驚慌失措,抵擋不住,丟盔棄甲,倉皇向蚌埠方向逃竄。是役,打死打傷鬼子十余名,繳獲不少戰略物資,還打死鬼子三匹戰馬。次日,方松山與方紹舟一行數人,帶著一些戰利品,到駐在田家庵的三十一軍軍部報喜,沿途不斷受到軍民的歡迎和贊揚。
1939年5月,三十一軍西撤,別動隊被迫解散,方紹舟西去武漢。后來,方松山仍熱心家鄉教育,積極籌建方樓小學。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于建成一所1-6年級的完小。
解放后,方松山歸農。務農之余,讀書賦詩,曾參加由市長潘效安倡導、周墨兵先生等領銜的“紅葉詩社”,以詩會友,樂在其中。“紅葉詩社”在“文革”中遭殃,“文革”后由中共安徽省委為其平反昭雪。1984年4月,周墨兵先生等發起成立淮南詩詞學會,編印《紅葉》詩刊。作為會員,方松山有兩首詩入選該刊第一輯,其一為《重游八公山》:“西風習習又深秋,山有八公幾再游。金谷盈田人慶幸,黃花滿地徑通幽。當年秦晉今何在,此日工農奪上流。四化宏圖齊動手,銀燈萬戶數更籌。”其二為《夢游姑蘇(二疊前韻)》:“六十年前曾駐馬,姑蘇今夜夢重游。虎丘美景依然美,寒寺幽情分外幽。四海文星臨勝境,九洲墨客盡名流。奔馳同為興華事,四化宏圖共劃籌。”期盼四化興國,溢于言表。
1983年春節,方松山自撰嵌名春聯:“松徑歲晚顏尤綠,山到秋深色更艷。”時任安師大美術系教授的著名畫家,本家族叔方詩恒先生回鄉見之,認為此聯富有畫意,遂以嵌名“山谷幽靜,松柏翠綠”為題作畫相贈。方松山大喜,將此畫裝裱,作為中堂。1984年冬,方松山先生不幸病故,享年85歲。
注:見一九八五年八月,淮南市抗日史料征集小組編印之《抗日史料》。(管德宏 張玉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