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湯湯,楚山巍巍,世界的目光投向這片古楚大地。波譎云詭的歷史風煙散去,留下一處令世人矚目的春秋戰國遺跡——壽春城。
壽春城,是楚國八百年歷史終結的凄美之作。公元前241年,為強秦所迫,楚考列王東漸江淮,“徙都壽春,命曰郢”。皇皇郢都,氣勢恢宏,布局方整規矩,形制別具一格,其規模僅次于燕下都,時為中國東南地區最大的都會。
如此高墻深壘、固若金湯的都城,也未能扭轉楚國日暮西山的頹勢,18年后,在秦國的鐵蹄橫掃下,國破城毀,灰飛煙消。頹圮的城墻,檐頭的瓦菲,鐫刻著曾經的輝煌。
拂去歷史的煙塵,壽春城遺址留給后人太多的謎底和困惑。透過這層神秘的面紗,人們探尋楚國城市發展的軌跡,比較戰國時期中國南北方都城建制的異同,研究中國都城從周制向漢制轉變的過程,其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無與倫比。
秉持“考古先行”理念,壽春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歷經30余年,不斷有驚世發現,1986年發掘的柏家臺大型楚國宮殿建筑基址,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楚金幣、鄂君啟節、大府銅牛等一大批珍貴文物的陸續出土,使壽春城遺址無愧于“地下博物館”的美譽。
壽春城遺址,是泱泱楚國留給后人的一份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壽縣縣委、縣政府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覺,持續加強對壽春城遺址的保護和利用。2001年6月,壽春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被列入全國“十二五”期間150處、“十三五”時期152處重要大遺址。
2008年起,遵循《壽春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牢固樹立“保護古城、建設新城、提升名城”的理念,十年內累計投資近百億元,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外遷,帶動古城內人口出城,大力整治遺址環境,促進遺址景觀環境提升。2016年底,編制完成《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2017年12月2日,公布列入全國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規劃中的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占地1413.79公頃,總體呈現壽春城核心展示區、壽州古城展示區、淝水濕地展示區等“一帶三區五片多點”的宏大格局,力爭到2021年,逐步建成集遺址保護、考古展示、科普宣傳、濱水景觀為一體的晚楚文化考古遺址公園。
目前,壽春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投資0.5億元的游客次服務中心主體工程竣工,投資3.2億元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暨壽春城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西圈蔡楚貴族墓群科學發掘,出土了“蔡侯產之用戈”等一批重要文物,正在推進壽州古城保護利用重點工程、漢墓展示、壽春城核心區展示等項目。
展望未來,建成后的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南連新城區,北依八公山,合阜、德上高速、商杭高鐵縱橫外圍,江淮運河穿越其間,壽春城這顆晚楚遺留的明珠,定會重煥光彩,輝耀華夏。(楚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