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生力軍,在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倡導新風尚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傳承與創新中,且看潘集區秦莊社區志愿者服務隊——用無私奉獻奏響愛的交響曲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外表,更有“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城市愛心帶來的溫暖。在潘集區秦莊社區,便活躍著這樣一支用愛的力量擎起一方藍天的志愿者隊伍……
近年來,秦莊社區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大力弘揚踐行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廣泛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逐步形成制度化、規范化、項目化、常態化的良好格局,并獲得安徽省十佳學雷鋒志愿服務社區典型稱號。
“心連心”,創建溫馨社區
“做一件好事容易,一直做好事才不容易……”謝啟林是社區年齡最長的志愿者,95歲的老人1964年入黨,如今耳不聾、眼不花,經常帶著大家一起參加志愿者活動,逢人便宣傳黨的好政策。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一直影響著大家:“沒有大貢獻,但求小作為……”
2017年,秦莊社區以創先爭優為活動契機,創新志愿服務載體,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講文明、樹新風、作奉獻”的志愿服務精神,組建了“黨員志愿者服務、交通疏導、秩序維護、環境衛生服務、應急救援、醫療衛生、法律援助、治安防范、文明勸導服務9支志愿服務隊。
通過多渠道、廣角度、大規模發展志愿者隊伍,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消防、交通、醫療、院校、小區等不同領域的志愿服務隊員281名,形成了以黨員志愿者為中堅骨干、社區志愿者為主體的志愿者隊伍。
每逢“3.15”、“世界環境日”、“五四青年節”、國慶、元旦、重陽等重大傳統節慶日,志愿者們便深入社區、廣場、商業網點開展扶弱助殘、環保宣傳、清理垃圾等多項志愿服務活動。
“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如今,這已經成為秦莊民族社區居民群眾的一種生活習慣。
三大平臺,創新服務體系
以社區干部、服務平臺、窗口工作人員為志愿者骨干力量,秦莊社區以平臺為服務載體,著力提升服務平臺和服務窗口的服務質量。
公共服務平臺強內含拓外延——社區全力推進扁平化服務管理模式,建成58平方米便民服務中心,將服務窗口前移,民政、社保、衛計、農業等服務職能延伸到社區、樓棟。
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抓培訓扶持創業就業——通過與企業、培訓機構、人力資源中介公司合作,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充分解決新區失地農民就業問題。通過該平臺已舉辦就業培訓2期,受訓人員91人次。
社區治理服務平臺發揮管理職能——發揮網格化管理中心作用,調解室、多功能會議室,法制講堂、道德講堂,市民學校為依托,建立領導接待日制度和干部輪流值班制度,駐點服務,零距離溝通。打造開放社區法制文化長廊,聘請法律顧問、專家常年開展社區法制和道德講座及科普知識、政策法規、勞動技能等專業知識培訓,實現社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手牽手”,共建幸福家園
每天上班,程培培便穿著志愿者服務隊的紅色馬甲,行走在街頭巷尾。作為秦莊社區低保服務隊的志愿者,為留守老人和殘疾居民辦理低保,是她的份內之事。
在文明創建活動中,志愿者服務隊以貼近居民、方便居民、服務居民為宗旨,圍繞百姓日常生活,廣泛開展代理服務,上門服務,預約服務。志愿者服務隊進家庭上大街宣講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進樓棟進家庭發放宣傳資料千余份,清除白色垃圾110余公斤,讓創衛變成自覺行動。
在“社區黨建+志愿服務”活動中,組織黨員志愿者舉辦了“文明進樓棟”、“垃圾不落地”等接地氣的志愿服務項目,群眾從“被服務者”逐步變為“服務者”,有序地參與社區治理,有效激發了社區活力,逐步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和諧社區景象。
在“社工+義工”志愿服務活動中,社區有效整合社工、志愿者兩種人力資源,實現互動合作,爭創文明、法治、共享社區。針對殘疾人開展義診,營造了全社會關心、關愛殘疾人氛圍;通過互動體驗,組織未成年人開展了“回顧歷史,學為今用”活動;深入群眾家中,提供法律咨詢、心理疏導等服務,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早已成為秦莊社區志愿者們的顯著標志。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就做志愿者;哪里需要服務,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他們用愛與付出,生動闡釋了志愿精神的內涵,為我們這個時代增添了新的高度,更為我們這個社會增加了溫度。 (記者 賈靜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