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種的臺南甜瓜是吊蔓生長,能增加每畝的密度,畝產能達到六七千斤,現在批發價都在兩三塊錢一斤,畝產值能達到一兩萬塊錢。多虧了村里建設的‘扶貧大棚’,為我節約了不少成本,扣除成本,我現在純利潤也能達到1萬多塊錢!笔⑾臅r節,潘集區架河鎮楊集村的種植戶劉明星忙活的很,去年引進的臺南甜瓜,試種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很多外地客商到他的瓜棚里來買瓜,這讓他心里美滋滋的。
楊集村是架河鎮的貧困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架河鎮黨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根據楊集村有發展經濟作物的傳統,因勢利導,大力實施產業化扶貧,依托上級扶貧資金145萬元,根據大戶發展生產的需要,建起近百個各類適合瓜果蔬菜種植“扶貧大棚”,并發揮大戶、能人的作用,鼓勵他們從事蔬菜和瓜果種植,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使“合作社+產業+貧困戶”的模式向“大棚扶貧”延伸。
通過產業發展項目支持一點,貧困戶自己籌措一點,社會幫扶資助一點,經營主體投入一點,產業扶貧資金帶動項目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扶貧資金的杠桿撬動,既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減輕了種植戶的成本,同時,還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實現了“三贏”局面。目前,楊集村已經形成了以傳統葡萄種植為主,臺南甜瓜和草莓種植為輔的水果產業,村民戶均增收達到了2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準備擴大規模,帶動我們村一些貧困戶一起種植甜瓜,幫助他們共同脫貧致富!眹L到甜頭的劉明星滿懷信心地說。
“‘扶貧大棚’這種模式,為我們村集體帶來了每年8.3萬元左右的收入,同時,減輕了種植大戶資金上的一些困難,促使他們也參與到帶動貧困戶發展上來,形成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加快了我們村脫貧的步伐!奔芎渔倵罴宸鲐毠ぷ麝犼犻L葛軒慶瑞告訴記者。(記者 柏松 通訊員 李銳 石堅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