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劉安的一段往事
淮南王劉安事跡不少,許多史書都有記載。但劉安諫阻漢武帝伐越這事在東漢班固的《漢書》中未見于劉安本傳,卻反載于《嚴助傳》。后來被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取用,成為正史中的一件大事。
劉安諫阻伐越的事情發生在建元六年(前135年),漢武帝即位的第六年。時年漢武帝年方21,而劉安已經44。據北宋《太平廣記》,武帝見劉安博學多才能言善辯,并且輩份是他叔父,對他十分敬重。漢武帝有時下詔或寫文章,都讓司馬相如等共同酌斟,還派人召劉安上朝一道起草;实鄢3T谘缦险僖妱,聽劉安議論朝政得失,或聽劉安獻上新作賦頌。由此可見劉安給漢武帝上書的渠道是非常暢通。
漢武帝為何要出兵伐越,這也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先秦時期百越族主要居于東南沿海和嶺南地區,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就是越族代表性人物。秦末,百越首領相繼起兵,秦亡后又佐漢滅楚,深得劉邦贊賞,劉邦相繼封無諸為閩越王,占有今福建地區;封搖為東甌王,占有今浙東南甌江流域;封織為南海王,占有今閩粵邊境地區。此外漢人趙佗還建立了南越國,占有嶺南地區,也得到劉邦的冊封承認。
這四個越國都是西漢王朝藩屬的外諸侯政權,雖然他們同族,但互相之間還經常鬧些矛盾以致兵戎相見。尤其是閩越國,先曾舉兵進攻東甌,西漢派嚴助干預,閩越退兵。接著又公然興兵騷擾南越,南越遵守和漢天子的約定,不敢擅自發兵,上書將此事奏告漢武帝,請皇帝定奪。漢武帝很贊賞南越的做法,決定出兵干預。
劉安對此持否定態度,因此向漢武帝上書諫阻。劉安上書洋洋灑灑兩千余言,先給漢武帝戴高帽子,“陛下臨天下,布德施惠,緩刑罰,薄賦斂,哀鰥寡,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盛德上隆,和澤下洽,近者親附,遠者懷德,天下攝然,人安其生,自以沒身不見兵革。”意思是漢武帝君臨天下后,施行德政布施恩惠,緩減刑罰,減輕賦斂,憐憫鰥寡,體恤孤獨,供養老人,救濟貧困,皇上成就的德政,使下民感受恩澤而內心平和,近處的親近順附,遠處的思念皇上的恩德,天下安定,人人安心從事自己的職業,自然終身看不到戰爭。
然后劉安從夏商周治理五服的經驗,漢興以來羈縻南方的傳統,百越民族的性格習俗,南方山區的地理環境,后勤補給的艱難困頓等多方面對朝廷的伐越行為進行詰難。畢竟是一介書生,劉安在陳述了不能伐越的理由后,又天真地向漢武帝建議,“使重臣臨存,施德垂賞以招致之,此必攜幼扶老以歸圣德”!耙苑酱缰,丈二之組,填撫方外,不勞一卒,不頓一戟,而威德并行”。意思是皇帝可以派大臣去慰問,施布恩德賞賜招撫他們,這樣他們必定攜幼扶老來歸附圣德。只要用方寸大小的官印,一丈二尺長的印綬,鎮撫方外,不勞一兵,不鈍一戟,而能威德并行。
上述語言與《淮南子·兵略》的戰略思想如出一轍,認為戰爭的勝負取決于政治上的得失。政治上得道軍事上才能取勝!氨У蓝酰玫蓝鴱姡粚⑹У蓝,得道而工;國得道而存,失道而亡。”政治上得道的軍隊可以“車不發軔,騎不被鞍,鼓不振塵,旗不解卷,甲不離矢,刃不嘗血,朝不易位,賈不去肆,農不離野”。只要對敵國“招義而責之,就可以大國必朝,小國必下!
書的最后劉安云,“竊恐將吏之以十萬之師為一使之任”。意思是我私下里憂慮,這次將帥率領十萬大軍所做的卻是一位使臣的使命!言語中隱含對漢武帝決策的譏諷嘲笑。
通篇讀來,劉安總的觀點就是反對出兵。他學問很深,分析問題頭頭是道,但是在實踐中未必能行得通。劉安奏書送達長安時,漢軍已經出發,還沒越過南嶺。面對朝廷重兵,閩越國內因政見分歧而導致政變,閩越王被殺,執政大臣降服朝廷,漢軍兵不血刃,就以圍魏救趙的戰術破解了南越國危機。西漢這次軍事行動雖未發生戰場廝殺,結果卻既感動了南越國,又震懾了閩越國,取得預料之外的奇效。事后漢武帝派嚴助前往淮南,向劉安解釋對待尚未完全歸附的民族必須采取恩威兼濟的策略,才能樹立大漢形象,因此這次出兵是完全必要的。事實證明諫阻漢武帝伐越之事有所不妥,于是劉安急忙謝罪說:臣下大膽妄為,以自己愚蠢的想法胡言亂語,陛下不忍心施加責罰,還派使者韶告臣下先前沒有聽說的事理,臣下不勝榮幸!
漢武帝出兵閩越不戰而勝,為大漢南方邊境地區贏得20多年的和平安定時期。后來西漢國力持續強盛,百越諸國于元鼎六年(前111年)陸續被重新歸入西漢版圖。(周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