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出生于淮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當時,小村莊還沒有通電,一到晚上,家家戶戶都與煤油燈作伴,而大部分人家連煤油燈都舍不得點,天一落黑就上床睡覺。村里的高伯家境稍微好點,他家有一件“家用電器”——手電筒,比煤油燈好用,比煤油燈亮堂,高伯像寶貝似的收著,輕易不往外拿。有一次,一個鄰居遇到急事要趕夜路,向高伯借手電筒,高伯不肯,那鄰居走夜路崴傷了腳,村里人都說高伯小氣。高伯委屈地解釋:手電筒里的電池快用完了,而買電池得轉好幾趟公交車到市里的供銷社——還不一定能買到。姥姥嘆息道:“啥時候咱村家家都能用上手電筒就好了!”
時隔不久,高伯在南京當兵的兒子回家探親,跟村里人講:“城里到處都是電燈,一到晚上就大放光明,照得大街上像白天一樣。”聽得姥姥向往不已:“那電是從哪兒來的呢?”“發電廠發出來的電,通過電線傳播到四面八方。發電廠的工人,個個都神氣得不得了。”姥姥當即做出決定——送媽媽和小舅到十幾公里外的鎮小學念書:“好好讀書,長大了進電廠當工人!”
在那個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里求學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需要克服諸多困難,比如,每天一放學,媽媽和小舅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回家,在天黑之前完成割草、挑水、喂豬、燒飯、寫作業這些事情。姥姥心疼了,咬緊牙關讓全家人喝了一個月的山芋糊糊,省出一點錢來從代銷店打回三兩煤油。每天晚上,忙完家務,媽媽和小舅頭碰頭地坐在煤油燈下溫書、習字;大舅、大姨和姥姥坐在旁邊剝玉米粒、補衣服、納鞋底,都不閑著。姥姥一邊干活一邊對兩個念書的孩子念叨:“好生上學,將來進電廠工作,把電線架到咱村里來,把電發到咱村里來!”媽媽和小舅沒有辜負姥姥的希望,在貧困的環境中刻苦學習,雙雙考上電校,畢業后,媽媽被分配到電廠,小舅被分配到電建公司。喜訊傳到村里,姥姥喜極而泣,不僅因為她為國家培養了人才,更因為她離夢想不遠了!
姥姥的夢想很快就實現了。媽媽和小舅還在實習期呢,村里就通了電,家家用上了電燈,只需輕輕一拉燈繩,燈泡“啪”地就亮了。姥姥托人寫信給媽媽說:“那個亮光呀,亮燦燦的,四處流淌,連最偏僻的角落都照亮了,不管風怎么吹都不會滅。”不過,姥姥也會寫信給媽媽說:電壓不穩定,隔三差五經常停電,有時為了保證工業生產而拉閘限電,每家每戶都備著蠟燭。媽媽給姥姥解釋:別著急,淮河邊正在建設一座新電廠,等新電廠建成了,電就夠用了。
媽媽跟著一批技術能手到新電廠工作時,姥姥家已經用上了電視機、電風扇,而高伯家連電冰箱、洗衣機都用上了。媽媽回家探親時驚喜地說:“除了沒有電話,農村和城里的差別不大了。”姥姥自信地說:“用不著多久,咱村就能實現‘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了!”
時光飛逝,我成為一名新時代的電力工人,我所供職的電廠,已從“國產第一臺60萬千瓦”機組,實現了“百萬機組、百萬變壓器、百萬輸電線路”的跨越,成為國家大火電樣板品牌,裝機容量更大、供電可靠性更高、更安全、更環保、更節能,與之同步的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核電、風電、水電、光伏發電、垃圾發電……齊頭并進、蓬勃發展,“奉獻綠色能源,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方碧水藍天”成為新時代電力人的夢想與追求!(趙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