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過中秋節,實質上是一種氛圍,過的是一種心情。中秋節團圓的主題,令人向往,倍感親情的溫馨。
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盼望過中秋節,往往更多是因為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大魚大肉地吃上一頓;晚上賞月時又有月餅可食。但如今,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外出打工人員多,不少家庭中秋難以團聚;當下物資極大豐富,月餅已是日常食品,中秋吃月餅更像是一種儀式。因此,人們感到過中秋的氛圍不濃厚,往往方式單調、缺少感覺。
本來,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秀的文化內涵。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喻人之團圓,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而今,要讓人們找回過中秋節的味道和感覺,根本要在“文化味”上做足文章,不僅要留住古老的中秋文化底蘊,更要進一步創新豐富現代的“中秋文化”,在傳承傳統文化和適應現代生活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既要尊重傳統習俗、繼承傳統文化,又要不斷創新形式。要緊緊圍繞團圓這一主題,以月亮為載體,創新豐富中秋文化內涵,形成富有時代感的中秋文化,推出富有時代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中秋文化系列活動,讓中秋節的“文化味”濃郁香醇,讓人們在濃濃的文化氣息中歡度中秋佳節。(高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