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利局譜寫新時代水利改革發展新篇章
淮南,因水而生。一個“淮”字,已有千年。
在退休教師江順紅的記憶中,淮河有兩副“面孔”。“淮河是淮南人的母親河,灌溉滋潤了豐饒的土地,培育了淮河文明。可一旦發洪水,它就變成了摧毀家園的‘兇獸’。”
淮南地處淮河中游,1987年,淮南被列為全國首批25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1991年淮河大水后,中央加大對治淮項目投入,淮南掀起新一輪治淮熱潮,先后完成了泥河排澇治理工程、鳳臺縣東風湖移民安置工程等一批重點骨干防洪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淮南再次抓住國家加大治淮投入的有利時機,持續開展了以防洪工程為重點的大規模水利基本建設。特別是近年來,一批重點水利工程的先后建設并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淮南的防洪抗災能力。
“自來水拉上了,水質也好,再也不用壓井水了!”自從家里拉上自來水后,家住壽縣隱賢鎮姚祠村的村民楊元豹不用每天費力壓井了,也不用擔心井里沒水了,用水方便了,家里的生活品質也明顯改善。近年來,像楊元豹這樣受益于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居民還有許許多多。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投入資金35230萬元,解決農村飲水困難人口61.7萬人,其中解決未通水貧困村52個,解決部分通水貧困村60個,解決貧困人口7.91萬人,2018年實現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村自來水“村村通”,全面解決了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焦崗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安豐塘(芍陂)……每逢節假日,這些“水”景點吸引著各地游客。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淮南深入挖掘水文化,全面提升水生態文明城市品質,讓市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018年12月6日,淮南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通過省政府和水利部驗收,成為安徽省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中第一個通過技術評估和行政驗收的城市。試點期間,市水利局在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景觀提升、水文化宣傳等方面共實施45項建設任務,累計投入資金83.17億元,著力打造集水文化、水工程等多景觀于一體的生態水利風景區,初步建成了具有淮南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城市。
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條“金扁擔”,一頭挑起了“綠水青山”,另一頭就能挑得動“金山銀山”。我市突出資源再造,打造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樣板,利用采煤塌陷區閑置水面6000畝,建成全球最大水面漂浮光伏電站,項目年產清潔電力約1.5億度;實施資源型城市(淮南市)可持續發展工程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利用工程,綜合治理塌陷區面積11.34平方公里,通過環境修復與景觀營造、水系綜合整治等措施,實現塌陷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同時,合理利用塌陷區水面,推廣水生蔬菜、水產養殖、水上樂園等特色產業,有效改善區域水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展望未來,治水事業任重道遠。接下來,市水利局將圍繞防洪保安,大力推進工程建設;圍繞水利扶貧,深入推進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圍繞河湖保護,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圍繞綠色發展,強化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和支撐。(記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