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特別是建區20年來,毛集實驗區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經歷了化繭成蝶的根本性變化,走出了一條從災害頻發的貧窮鄉村向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城區的發展道路。
經濟增 產業強
毛集實驗區是安徽省唯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以前淮河發大水年年被淹,是淮河岸邊的“水口袋”。1999年11月,經省委、省政府批準,成立“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并于2000年6月正式掛牌。20年來,毛集實驗區在弱小中起步,在艱難中開拓,在探索中前進。昔日的“水災洼地”變成現在的“水景勝地”,經過20年的發展,實現了“城區、園區、景區”三區互動。
2018年,毛集實驗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5億元,是建區初的6.4倍。工業經濟從無到有,規模以上企業已達53家。工業園區實現了從工業集聚區向省級民營科技產業園、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兩次提升,規劃占地面積12.2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1.92平方公里,發展規模不斷壯大,配套設施日臻完善,12.5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項目建成投用,大力引進發展食品加工、電子信息、服裝鞋帽、先進制造業等企業,已經成為毛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下,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改善。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參保人數由2010年的9.07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9.19萬人。2018年全區財政教育經費投入1.09億元,是2000年投入的26倍,建立了區圖書館、鎮文化站和行政村圖書室。2018年,擁有衛生機構59個,是2000年的1.3倍。
生態優 環境美
地勢低洼的毛集,一直以來都有“水口袋、鍋底子”之稱,生態十分脆弱。區工委、管委為變生態脆弱為生態良好,堅持“生態立區、生態興區、生態富區”不動搖,先后實施了移民建鎮、退耕還濕、退耕還林、水利興修等生態修復重大工程。2012年,毛集減災消貧、綠色發展的案例榮登聯合國會議講壇。先后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綠色名縣(區)”等榮譽稱號。
生態的日新月異中,旅游和交通的新面貌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淮河四季通航,102省道貫境而過,合淮阜、濟祁高速在境內互通立交,商杭高鐵在毛集設站,39路市區公交車開通,水陸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毛集實驗區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擁有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 1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國家水利風景區。淮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濕地——6萬畝焦崗湖,素有“淮河大濕地,華東白洋淀”的美譽,特別是荷花淀、蘆葦蕩已經打造成為皖北著名的核心景點。推進焦崗湖影視城、文商、“奧特萊斯”小鎮建設,實施了環湖綠道、游客服務中心、中沛焦崗湖生態養老文化旅游綜合體等項目,2018年接待游客105.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億元,是建區初106倍、237.3倍。今年8月16日,《中國推介》更是面向全球推介焦崗湖,極大提升焦崗湖知名度和美譽度,旅游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記者 付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