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八公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國內生產總值由1990年的3.6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37.1億元,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402萬元提高到2018年的2.9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70元提高到2018年的32741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20元提高到2018年的15084元……
一組組翔實的數據,是八公山區今昔巨變和輝煌成就的最好見證。上世紀50年代正式建區以來,八公山區人民艱苦拼搏、積極開拓、搶抓機遇,應對挑戰、破題攻堅,演繹了一段又一段創新改革、昂揚奮進的動人畫卷。
近年來,八公山區積極應對煤炭去產能調控影響,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堅定“旅游立區,工業強區,文化興區”發展路徑不動搖,資源型城區轉型提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臺階,一幅宜游宜居宜業綠色生態八公山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產業集聚集群,激活轉型升級新動力
走進八公山區,中港合資八公山外貿出口產業園、東華歐科進口采煤機整機制造項目建成投產;上海杜阿姨食品中心工廠、環保建材產業園等項目加快推進;總投資1.46億元、利用原孔集礦廢棄工業廣場建設18兆瓦光伏電站項目建成并網發電;總投資1.5億元、利用原麻紡廠廠房改造新建的德爾思民用地毯生產線項目建成投產……全區正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打造一個個強勁的“項目引擎”,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走出去”,有的放矢開展靶向招商。該區將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重點圍繞工業集聚區改造升級、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基礎設施提升、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等項目, 2014年以來,全區引進內資額共126.5億元,引進省外億元項目到位資金額49.9億元,新簽約項目78個,總投資達178億元。
“筑巢引鳳”“騰籠換鳥”,加快工業集聚區提升改造。該區充分盤活廢棄煤礦等閑置資源,全力推動項目落地,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完善。建設完成標準化廠房、園區四號路、西緯六路、污水處理系統等項目。科學規劃集聚區功能布局,明確以裝備制造、新能源、輕工業、新型建材、汽貿物流為主導產業,提升了全區創新、創業能力。
聚焦綠色發展,打造八公山“最美底色”
提升景區品質,打響旅游品牌。該區堅持將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作為促進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有效載體,先后建成石林、古生物爬跡、白塔寺、漢淮南王宮、地質博物館、淮南子文化園、天寶雙遺文化園、漢闕廣場等重要景點。總投資1.2億元的四季花海項目建成投用,20萬余株名貴花卉開門迎客;集餐飲、住宿、文化觀瞻為一體的漢闕旅游度假酒店完成用地手續,即將開工建設。八公山成為全省“5+N”名山聯盟單位,景區全年接待游客量、門票收入均增長30%以上。
挖掘文化內涵,著力做好文旅融合、提升核心景區功能、培育旅游新業態、完善旅游配套設施等旅游發展的“四篇文章”。按照5A級標準全面改善風景區各項配套設施,停車場、標識導覽、道路設施持續更新升級。將美麗鄉村與八公山風景區開發相結合,做大做強地方特色農業和精品鄉村旅游項目,冰雪小鎮、國際研學基地、妙山民宿等一批項目已開展前期工作。
加強生態修復,守護青山綠水。該區嚴厲打擊盜采山石、林木資源違法行為,地方煤礦、非法山石開采加工企業全部關閉。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孔李地區截污工程、新工廣新應臺孜排污口水系治理工程完成污水管網鋪設。認真落實林長制、河長制,大力推進造林綠化清河行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7.5%。
釋放惠民紅利,增進人民群眾新福祉
該區堅持共建共享,持續加大民生投入,2012年以來,全區累計撥付民生資金206311萬元,占財政支出總量的80%,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低保、醫保實現全覆蓋,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堅持“教育為本”原則,促進城鄉教育優質發展,順利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縣(區)國家認定。
優化人居環境,改善城鄉面貌。加快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不斷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淮鳳路改造、老淮鳳路擴建全面完工,建北村一期、瓷器新村等棚改項目建設完成,全市首個具有“海綿城市”功能、承載煤礦城市獨特歷史的八公山城市記憶廣場建成開放,街頭游園新建和老舊小區整治任務扎實推進,群眾幸福生活指數不斷提升。同時大力實施文明城市創建、農村人居環境“三大革命”、城鄉環衛一體化、農村環衛市場化等工程,持續加大環境整治力度。(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