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鄉鎮干部手機中安裝了11個政務APP,加入了“鎮工作群、村工作群、扶貧工作群、黨建工作群、危房改造工作群、政務服務管理工作群……”22個工作群,訂閱了20多個政務微信公眾號,每天要完成走訪、學習、宣傳等“打卡”任務,經常出現同一個數據需要在不同平臺錄入的情況;有位村黨支部書記先后被拉進10多個工作微信群,手機從早響到晚,如果沒有及時回復還會被點名批評。
近年來,隨著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政務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眾多、類型多樣的政務新媒體,豐富了政務公開的途徑,成為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新渠道。然而,有個別原本便利溝通、提升工作質效的政務新媒體,稍不留神卻變成了基層干部的負擔和形式主義的“溫床”。
現實工作之中,政務新媒體暴露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五化”:一是“同質化”。工作群、政務平臺太多。二是“娛樂化”。政務新媒體的主要功能應是發布和解讀政策法規、方便群眾網上辦事,但很多平臺為吸引粉絲關注,蹭熱度、博眼球、無底線,發布的內容質量不高與工作相距甚遠。三是“僵尸化”。有的政務平臺注冊后長期不發聲,對群眾在平臺中的留言也從不回復,網上政務平臺成了“空殼”。四是“考核化”。一些政務APP和工作群要求對工作開展情況曬照、留痕。一些干部鉆網絡虛擬環境的空子,擺拍上傳即算完成工作。新媒體政務平臺助長弄虛作假的歪風邪氣。一些單位還把學習型政務APP積分與單位考核分掛鉤,沒達到一定分數就要扣考核分。五是“山寨化”。有的政務APP下載渠道不統一,稍不留神就上當受騙。一些政務APP長期不升級、系統不兼容,造成操作不便。
分析政務新媒體諸多問題產生的原因,看似新表現,實則老問題。無論是事前調研不夠還是盲目跟風從眾,無論是監督體系不完善還是后期運營沒保障,歸根結底,脫離實際、不尚實干,敷衍應付、庸懶怠政等形式主義頑疾是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是拍腦袋做決策、事前沒有進行充分調研;重搭建、輕運營,思想、人員、經費準備充分;研究和認知不足,盲目跟風,無力運營,顧此失彼。有部門曾下發紅頭文件,強制要求下屬單位限期全部開通微信公眾平臺和官方微博,還將此納入考核。但考核內容只看重是否開通,對運營質量沒有要求,結果很多強行上馬的政務媒體平臺最終成為“花架子”。
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得從形式主義破題,著重從思想觀念、工作作風和領導方法上找根源、抓整改。多一些走心,少一些套路。除做好信息發布、互動回應等基本服務,政務新媒體還應多關注便民服務功能,從用戶的實際需求出發,創新呈現方式,通過引入直播、微訪談等多種形式,更好地吸引用戶、方便用戶。政務新媒體質量比數量重要。對一些重復建設、運營管理不善的政務新媒體進行有計劃的關停整合,通過整合實現信息的互認共享、功能的優化融合,不僅能夠避免公共資源的浪費,更有助于政務服務的規范與統一,增強政務新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要著力優化新時代政務新媒體,增強服務功能,打造人民滿意的“指尖上的網上政府”,切實消除“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高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