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最早的地下黨報《皖北紅星》創辦始末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白色恐怖籠罩下,曾有一份黨報在壽鳳一帶地下黨員中,秘密傳遞,爭相閱讀。她像火炬、如號角,引領廣大黨員克服艱難險阻,堅持革命斗爭。她就是中共鳳臺縣委在廖家灣創辦的《皖北紅星》。
1933年6月,中共鳳臺縣委秘密召開擴大會議,鑒于紅四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失敗,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壽鳳一帶地下黨受到程鐵村(中共鳳臺縣委原委員、高皇區委原書記)及陳云德、王介佛、劉家祥、程汝珍等叛徒的破壞,革命斗爭處境異常艱難,有些黨員悲觀失望,情緒低落,畏葸不前,會議決定加強黨員教育,編印黨報,以交流信息,增強團結,弘揚正氣,鼓舞士氣,取名《皖北紅星》。主編由壽縣中心縣委組織部長兼鳳臺縣委書記仇西華親自擔任,廖家灣區委書記廖慶瑞協助,并負責刻印。社址即選定在廖慶瑞家里。
廖慶瑞,1928年春,由廖運周、許光達介紹入黨,在“六六雇農罷工”及紀念五卅運動大游行和黃家壩暴動等革命活動中表現突出。1929年7月至1930年6月,任廖家灣黨支部書記,1931年12月起任廖家灣區委書記。這時廖家灣區委下轄廖家灣、黑泥洼、王巷、劉莊、王集、姚皋等7個支部,共有黨員70余人。廖慶瑞一家四口,父親廖秉成是廖家灣農民協會骨干,母親柏心華是中共黨員,姐姐廖慶×是區青年促進會會員、婦運積極分子,可謂“全家紅”,黨報社址如此選定安全可靠。而廖慶瑞本人又有刻印技能,這樣安排也有利于工作。主編仇西華,壽縣正陽關人(?),1904年生,幼年啟蒙于鄉間私塾,1927年7月畢業于安慶中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回鄉參加革命活動,能文能詩。辦報經費來源:一是上級撥給宣傳費;二是黨員交納黨費;三是黨員自覺捐助。報紙為半月刊,用8開繪圖紙兩面印刷,每期約兩萬字,內容多時則增印一張或半張。印就,按支部一束一束封好,交縣委秘密交通網或在適當的會議上散發。
《皖北紅星》于當年7月上旬出版創刊號,發行200多份。撰稿、編審、排版、插圖、刻印均在仇西華親自主持下在廖慶瑞家夜間進行。工作時將門窗及所有可能透光的地方均用衣物等遮實。廖慶瑞的母親和姐姐躲在門外暗處望風,遇有情況,姐姐通報,母親應變;父親則守護在屋后,一旦有情況,好掩護仇西華和廖慶瑞向北灣撤退。同時,家里也準備好,可隨時將印刷機等藏匿在敵人不易發覺之處。白天將仇西華書記安置在北灣瓜棚里,送茶送飯由慶瑞姐姐一人承擔,絕不涉及任何外人,夜間工作來回均由廖慶瑞親自接送,防范異常嚴密。
《皖北紅星》,不僅報道各地地下黨革命斗爭事跡,傳達上級領導指示精神,還刊登一些革命文藝作品,以文藝形式宣傳革命,弘揚正能量。例如,曾刊登仇西華自己創作的兩首詩,一首為吊唁1931年冬黃家壩暴動死難烈士而作,詩曰:“血染黃家壩草紅,追念先烈恨無窮。漫云赤化千家悅,哪料曇花一現空。家室天涯哭望苦,流民滿眼號哀中。何日紅旗飄皖北,喧天鑼鼓吊諸公!绷硪皇讋t是沉痛悼念1932年春,為紅二十五軍籌措軍糧以身殉職的戰友曹靜,詩曰:“結伴西行為黨忙,依依一路話衷腸。碧波一路沖鋒過,突焰沖天志氣揚。生死風云無定數,英雄哪料盡夭傷。豪生未付真殘忍,誓必揮戈殺盡光!”《皖北紅星》內容豐富,黨員們從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受到鼓舞。
不料,到了1933年底,壽鳳地區革命形勢更加嚴峻。叛徒程鐵村等,更加瘋狂,經常帶領一伙國民黨特務,到處搜捕共產黨員,不少黨員“失聯”,許多黨支部再也不能正;顒,鳳臺縣委經常流動,甚至一日數遷!锻畋奔t星》被迫?2痪,廖慶瑞不幸被捕,送至壽縣“招待所”關押,特務們對其嚴刑拷打,軟硬兼施,逼其叛黨。廖慶瑞堅貞不屈,被非法判處15年徒刑,押送阜陽監獄服刑。在獄中,廖慶瑞備受折磨,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直至1937年底,全面抗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后,才被釋放,可是回家后不久即“病故”。主編仇西華,1934年9月底在壽縣正陽關被捕入獄,辦了“自首”手續后在壽縣城關豐備小學任教。但他心有不甘,“愿意回頭干革命”,并自發組織中共皖北中心縣委。1938年元月,皖北抗日游擊支隊成立,仇西華被任命為秘書,7月改任安徽抗日自衛軍第一路軍第三直屬大隊教導大隊教導員。1939年在定遠擔任皖東行署抗日劇團副團長。同年8月,任我靈璧縣政府工作隊隊長。1940年6月的一天,仇西華帶領幾名戰士到江龍溝宣傳抗日,籌措給養,不幸被當地土頑部隊非法拘捕,慘遭殺害。
《皖北紅星》雖然歷時僅半年,出版發行僅十多期,但她猶如漫漫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為壽鳳地區地下黨員們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先輩們不畏艱險,在條件十分簡陋的條件下,秘密創辦地下黨報,難能可貴,應予銘記。(管德宏)
(本文主要依據一九九三年黃山書社出版之《廖家灣村志》等史料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