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語說:“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泵佤斨V語說:“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天的聲音!表槕嗣袢罕妼γ篮蒙畹南蛲鸵龅桨l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習近平2016年11月1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句古語源自漢代劉安編纂的《淮南子·汜論訓》。原文說:“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而皆務于治。”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中華民族以民為本的優良傳統,體現在古圣先賢的治國理政思想中。細讀《論語》我們發現,“富民教民”是孔子提出的治國理政的一個基本目標。在孔子看來,為政者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是使百姓先富起來,然后在富民的基礎上教化民眾,使其能夠富而不驕,富而好禮。為了實現孔子的這些主張,孟子還提出了“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等具體措施?酌系倪@些為民、安民、惠民思想,對后世的政治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他們治國理政的理念和亮點。唐開元年間,裴寬出任蒲州刺史后,拒不迎合權貴,而且深入民間,發放賑濟糧,懲處一批貪官污吏、地方豪強,蒲州百姓將他視為“及時雨”。巧合的是,裴寬的到位竟然讓當地解除旱情,《舊唐書》如此記載:“州境久旱,(裴寬)入境,雨乃大浹!贝撕,裴寬任河南尹,“不負權貴,勇于恤隱,政乃大理”。玄宗皇帝對裴寬的執政理念及政績頗為欣賞,即賦詩贊曰“德如岱云布,心似晉水清。”
蘇軾任職杭州,不為安逸舒適所役,經常深入民間考察百姓疾苦,曾經“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的西湖,在他的治理下恢復舊景。密州蝗災,餓殍遍地,民多棄子”,蘇軾“因盤量勸誘米,得出剩數百石別儲之,專以收養棄兒”,救活了幾千嬰孩。這是蘇軾治民首重利民的生動體現。與古人相比,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擺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更加注重人心向背,更加倚重人民主體地位,更加看重民意民情,更加尊重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和愿景。這一切不僅寫在黨章和黨的重要文件中,更體現在黨的領導人的全部價值追求和治理實踐中。
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十分關心群眾的實際利益,并撰寫《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十八大以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成為最溫暖人心、最鼓舞人心的詞匯;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成為新時期治國利民的目標任務。
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有無數的優秀兒女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披荊斬棘、流血犧牲,百折不撓地進行奮斗。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以更加強烈的為民造福情懷,踐行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追求,完成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朱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