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著冬日的暖陽,一顆瓜蔞籽“仔仔”靜靜地躺在謝家集區孫廟鄉劉廟村的祥晟基地。從一顆金燦燦的瓜蔞里被采摘出來,經過晾曬烘干深加工后,它將和身邊的兄弟姐妹一起,運往大江南北,成為人們的休閑美味。
在“仔仔”的一路“成長”中,它身邊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大,除了大棚里的草莓、莧菜、生菜等瓜果蔬菜,芡實、蓮藕也藏在了不遠處的水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脫貧攻堅,產業調整,鄉村振興……”這個綠色“朋友圈”里聽到的新詞越來越多,看到的喜悅笑容也越來越多……
“我可是多年生植物,不僅生態環保,而且經濟效益高,每年都會成熟結果!”還在瓜蔞肚子里時,“仔仔”便會喜滋滋地和朋友炫耀。
2018年12月,瓜蔞在謝家集區孫廟鄉劉廟村的祥晟瓜蔞基地里落了戶,160畝的種植園里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經過漫長的越冬期,瓜蔞開始進入生長期。
讓它記憶最深的就是66歲的貧困戶龐良括,夫妻倆身患重病卻從沒放棄希望!借助孫廟鄉幫著申請的3萬元小額貸款,夫妻倆在瓜蔞基地里入了股,除了產業幫扶所得工資外,年底還有分紅,去年就實現了脫貧,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雖然是一年一生,但新年前后正是我們的旺季!”面對瓜蔞籽“仔仔”的炫耀,草莓“果果”可不服氣!
在瓜蔞基地不遠處,有孫廟鄉為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建成的莓之源、鄧氏家庭農場和緒全瓜果種植等多個草莓種植基地。這里700多個標準化鋼架大棚里,住著瓜蔞籽的草莓好朋友“果果”,預計今年的草莓銷售收入能達700余萬元。
“聽說稻田里還住著小龍蝦和螃蟹這兩個大家伙,它們是啥時來的?”面對“仔仔”的疑惑,“果果”知無不言:“聽鄉黨委書記曹衛青說啊,產業結構調整要靠科技創新,今年龍青灣千畝稻蝦養殖基地投產,帶動86戶、230人的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湖鑫水產依托省食品加工技術協會啟動安徽省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實施了‘稻田河蟹共生’綜合種養項目,比常規種植畝均增收1500元……”
“產業結構調整,我們傳統的蔬菜可是必備的!”聽著“仔仔”與“果果”討論的熱鬧,蔬菜大棚里的莧菜“紅紅”也忍不住了。在家合源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帶動下,全鄉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已達300畝,每天有2到3噸紅莧菜、生菜等反季節蔬菜銷往合肥市等周邊市場,5000畝的淺水芡實、淺水藕等水生蔬菜,年銷售額達百萬元。
熱烈的討論中,“仔仔”、“果果”、“紅紅”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幫助貧困戶脫貧,保證脫貧群眾不返貧!而孫廟鄉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通過特色種養、產業扶貧鋼架大棚項目、草莓基地建設等產業扶貧方式,在原有幫扶力度上,每年新增15萬元的分紅補助,讓貧困戶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在“仔仔”的綠色朋友圈里,大家的消息很“靈通”:鄉村干部在田間地頭談論最多的就是脫貧攻堅之后的發展方向。
“把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助力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以實際行動落實主題教育成果。”
“打造特色農業,發展綠色經濟,帶著鄉親們脫貧,奏響鄉村振興之曲。”
“以項目推進為抓手,堅持胸中有格局、心中有事業、腳下有方向、手中有重點,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奏響鄉村振興之曲!”
……
“聽說咱們這里又要再添一位新朋友,可香呢!”“仔仔”說的這位新朋友,是從河南來此定居的菊花。在孫廟鄉堆坊村,投資1億元的3000畝菊花種植基地,正在一片繁忙的深耕之中。
明年3月,“仔仔”的朋友圈將再次擴容,七月雪、杭白菊和金絲皇菊將匯集成片,在亭臺樓閣的“菊花臺”中,打造產、銷、游一體的產業模式,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