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潘集區潘集鎮大莊村走訪一些脫貧農戶,看到他們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傾心幫扶下,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發展干勁十足。
智志雙扶 魚漁兼授
4月21日上午,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潘集區潘集鎮大莊新村董葉環的家,她正在忙著給村民按摩。據她介紹,她今年45歲,結婚后僅靠丈夫分的1畝地生活。丈夫眼睛殘疾,許多活都不能干,有了孩子后,家里就更窮了。為了照顧家,她只好從打工地溫州回來。就在這時,淮南市民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扶貧專干解厚金來家走訪,問她是否愿學習醫學理療技術,學習期間給予生活費用,學會后直接就業。董葉環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于2018年6月參加了三個月學習期的保健按摩技術培訓班。一年后,董葉環看到農村許多農民也懂養生了,就琢磨自己何不到農村發展?隨后,董葉環把因塌陷還原的新房一樓車庫裝修一番,辦理營業執照,正式營業起來,一年就有1萬多元收入。“店主憑著誠懇的態度、周到的服務、精湛的技術、實惠的價格,深受周邊居民的信賴。”一名前來按摩的村民說道。該村民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現在,不僅老人也會養生,就連小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也找她理療,幾天就好。
臨別時,董葉環激動地說:“多虧解專干的幫助,讓我又對生活有了信心,感謝黨和政府幫助我們一家過上好日子。”
真情扶貧 情感民心
上午11時9分,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大莊老村,在路上,據解專干介紹,大莊村屬于采煤沉陷區,由于沉陷整村搬遷至珠江東路古溝鄉蘇楊村境內,與老村相距約16公里,全村耕地面積1450畝,水面面積30畝,總戶數449戶,1690人,全村轄3個自然村(大莊、秧田、錢甸),7個村民組,過去有43戶貧困戶,現在均已脫貧。村民絕大部分住在新村,還有一部分村民因為種植、養殖暫住老村。
在一個大棚里,只見村民李瑞喜和妻子楊華榮正忙著清除地里的雜草,大棚里西紅柿果實累累。李瑞喜,今年59歲,前妻因病去世,后又再婚,兩人擁有五個孩子。據他介紹,由于孩子多,家里還有兩位老人,常年有病,為此家庭落下很多債務,他感到生活壓力很大。李瑞喜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為了讓他轉變思想,解專干多次上門了解情況,每年幫助他申請自主發展財政資金補貼,種植的蔬菜又通過多種渠道幫助推銷,家庭收入從原來的每人每年3000元增加到每人每年10000多元,2019年又幫助他申請扶貧小額信貸1.5萬元,將原來種植的2個蔬菜大棚增加到5個。隨后,在新村又分到兩套新房,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大棚種植的蔬菜,一年就有五六萬元的收入。
在現場,解專干介紹說,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讓貧困群眾重拾致富信心,才是脫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圖一::李瑞喜正忙著清除地里的雜草。
圖二:董葉環正忙著給村民按摩。(記者 冉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