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護城河水倒灌城內,壽縣東門賓陽門、北門靖淮門相繼封堵
受連續強降雨影響,瓦埠湖水位暴漲,壽縣防汛告急,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決定,封堵縣城賓陽門、靖淮門。
據悉,7月18日8時,瓦埠湖水位已達21.38米,且呈上漲趨勢,內外河防汛形勢非常嚴峻。壽縣護城河河水暴漲,為防止護城河水倒灌進城內,保護城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按照《壽縣城區防汛預案》,壽縣防指作出上述決定。
接令后,壽春鎮人民政府和水利技術人員立即組織施工人員對賓陽門實施局部封堵,確保洪水不進入城內。封堵現場實行24小時值守,發現險情立即除險,立即報告。設立了明顯安全警示標志,禁止行人及車輛穿越東門大橋及封堵工程,以杜絕人員傷亡事故發生。
封堵的賓陽門即壽縣古城東門,封堵城門擋水亦是壽縣防汛傳統。在1991年特大洪水及2003年大洪水中,城門封堵,當時的水已經淹過城門,但四方的城墻把洪水擋住了,城外洪水滔天,城內正常生活。需要進出城人要在城墻上上下船,城墻口成了船碼頭。特別在1991年,當時的最高水位達到了24.46米,壽縣古城就像汪洋中的一個盆,被困50多天,卻安然無恙。換成別的地方,幾層樓房早就淹了,而壽縣城內居民依然安居樂業,生命財產沒有受到損失,你說神奇不神奇?由此在全國聲名鵲起!
繼7月18日12時封堵古城東門賓陽門后,壽縣防汛指揮部7月19日發布通告,決定對古城北門靖淮門進行封堵。當日下午5時30分,封堵北城門的啟閉閘通過人工手搖方式進行下閘作業,北門朝西的門洞內,水利技術人員和民工們正在進行啟閉閘下方障礙物的清理工作,確保落閘后沒有縫隙。在北門西側,已經備好了防汛用土,民工們正在緊張地往編織袋裝土,做封堵城門的準備。
壽縣曾是戰國晚期楚國的都城,現存古城重建于宋,為棋盤式布局,已歷經900多年,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由于地勢低洼,容易受洪澇侵襲,壽縣古城成了壽縣唯一的確保堤防。古城好像一道鐵壁銅墻,除防御抗敵外,又是防洪的堅固大堤,現在依然發揮著抗洪的重要作用,壽縣城墻防洪加固工程亦被列為治淮項目。
壽縣古城墻有4座城門,封堵的東門名“賓陽”,意思是東門每天迎來的嘉賓是萬物景仰的太陽。原“賓陽樓”毀于日本侵略軍的戰火,1986年,由蘇州古典園林設計室,參照宋制設計圖施工,1987年4月修復;而南門的護城河與淝水通,象征舟楫往來,商貿繁榮,賓朋四海,故取名“通淝”;古城西門面對壽西湖,取名“定湖”;封堵的北門喚“靖淮”,面臨淮河,水患不斷,常憂人意,取其名希望淮河平靜安靖。僅從城門的取名上,3個都與水有關,即可看出古城與水的不解之緣。在歷年抗擊大洪水中,古城墻都發揮出巨大作用。(記者 張雪峰 通訊員 趙鴻冰 記者 倪軍 通訊員 宋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