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立足“三早”積極推進災后恢復生產
今年汛期,潘集區相繼啟用了上六坊、下六坊、程小灣3個行蓄洪區蓄洪,全區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63萬畝,其中成災面積4.77萬畝,絕收4.5萬畝。災害發生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時,立足“早謀劃、早準備、早行動”,積極籌備農業生產自救,目前農業生產改補種工作有序推進。
早謀劃,摸清災情促恢復
7月20日后,尤其是行蓄洪區啟用后,潘集區組織鄉村干部深入田間地頭、住戶進行統計受災情況,同時區政府組成由區農業農村局、區應急管理局、區民政局等部門參與的聯合災情核查組,確保受災情況底數清、災情實,為退水后恢復災后生產提供堅實的基礎。
潘集區對全區受災田塊,尤其是絕收田塊的退水預期及改補種意愿進行摸排;選擇適宜品種區農業技術部門根據預計的退水時間結合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組織農技專家選擇適宜當前時期種植的品種,為恢復農業生產做足預案;謀實謀細災后恢復生產項目,全力以赴抓好災后恢復重建。
同時,潘集區積極對接,解決補種后的銷路問題。對補種的玉米,除鮮食以外,農業農村局積極聯系本區內的養牛、養羊大戶,開展玉米青儲飼料,并對接了益益乳業養殖工作,為該種補種解決后顧之憂。
早準備,災后重建展希望
潘集區成立災后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和災后恢復農業生產技術指導組,技術指導組實行包保責任制,確保將農業生產技術送至田間地頭。同時根據受災程度的不同,農作物的特性在制定印發了《潘集區災后農作物生產恢復技術指導意見》等相關方案,進行分類指導、科學施策。
對因災絕收田塊,潘集區實行農作物補種、改種。7月底前退水地塊,采取分株移栽的方法補栽水稻,盡可能擴大水稻栽插面積。沿淮灣地改種玉米、胡蘿卜、馬鈴薯、速生葉類蔬菜等適應性強的作物。8月10日前退水地塊,集中在高皇程小灣蓄洪區和上下六坊灣中地勢較高,重點改種綠豆、玉米(用作青飼料)和蔬菜。8月20日前退水田塊,集中在上六坊和下六坊蓄洪區,重點改種蕎麥、速生蔬菜和反季節棚室蔬菜。對于行蓄洪區退水過遲的田塊,潘集區將及時修復田間溝渠道路,翻耕晾鏵,為秋種打下基礎;對水淹和受澇漬農作物尚能恢復生長的,加強田間管理,促進苗情轉化。
區農業農村局根據摸排的改種補種意愿情況,積極協調農資經銷戶、生產企業等備足改補種所需生產資料,同時區財政安排5萬元專項資金,由于購置玉米、綠豆、蔬菜等種子免費發放給群眾在高皇、平圩、架河、祁集等受災嚴重的鄉鎮開展改補種試驗示范,通過示范帶動農戶開展改補種工作。
早行動,指導自救保生產
因連續陰雨影響,高皇皇家家庭農場種植的700畝黃豆受災嚴重,在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和動員下,農場選擇生育期短的黃豆品種進行補種工作,8月3日前已經補種完畢,目前已經出苗。
市區農業農村部門深入受災一線,檢查災情,指導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災后恢復生產,對田間因雨水造成的爛果、裂果進行及時清理,避免造成更大損失。據田園夢家庭農場負責人田華剛介紹,200畝農場種植的葡萄,由于排水不暢,受損程度不一,在農業農村部門的技術指導下,組織人員對園區的爛果、裂果及時進行了清理,并對晚熟品種進行了中耕、培土,噴施葉面肥,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一定能夠渡過難關。
8月4日下午,潘集區在祁集鎮召開全區災后改補種現場會,通過建立示范片和現場會等形式引導農戶開展生產自救。區農業農村局免費提供玉米品種在祁集鎮勸橋村建立了200畝的玉米補種示范片,引導農戶改補種。同時在高皇鎮、平圩鎮、架河鎮均建立改補種示范片。(記者 賈靜 通訊員 韋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