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里的小吃街的經營戶門口有垃圾亂扔、占道經營,影響了小區形象又污染環境!苯眨拥骄用穹从常锛意謪^紡織社區黨員樓長楚傳根及時趕到現場,與經營戶進行溝通,問題順利得到解決。
“在社區黨組織的帶領下,黨員樓長積極參與社區管理與服務,為居民排憂解難,架起了黨群關系‘連心橋’,既促進了鄰里和諧,又助推了文明創建。”紡織社區文明創建包保網格長周石表示。
為小區文明“出份力”
68歲的范明章,是龍泉街道洞泉小區的一名黨員樓長。自文明創建以來,老范這個先鋒黨員就變成了“文明監督員”,一旦發現有亂貼“牛皮癬”、亂停亂放電瓶車等不文明行為,他都會第一時間上前勸說、制止。
洞泉小區是個普通的老舊小區,生活在此的不少居民都習慣性地把舊木板、廢紙箱等雜物“收”在樓道里,既堵塞樓道,又影響美觀。對此,范明章聯合幾個老黨員、青年志愿者挨家挨戶勸說,帶頭對自家樓道進行清理,經過一番“聯合行動”,樓道堵塞現象不再,完美解決這一問題。
黨員樓長工作做在平時,戰時就有號召力。年初新冠疫情發生后,社區黨總支組織樓長、志愿者挨家挨戶走訪,范明章很有信心,“都是幾十年的老鄰里,群眾都很支持”。
“黨員樓長就是群眾身邊的‘紅管家’!倍慈鐓^黨總支書記黃志紅表示,目前社區設立了30名黨員樓長,居民在樓長的號召下參與社區治理,著力打造幸福社區。
為居民難事“搭把手”
山水居小區是個成熟小區,常住人口密集,車輛也多,但車位規劃卻比較有限。曾有一段時間,一些車主為了搶車位導致車輛停放無序,小區居民一度頗有怨言。
了解情況后,22號樓的黨員樓長董行廉立即行動起來,與其他樓長一起廣泛收集居民意見建議,第一時間將群眾訴求向社區、物業進行反映。經過社區黨總支協調,山水居小區召開了“紅色物業聯席會議”,針對“車位”問題進行討論。目前,小區內的230個地面車位進行了重新規劃,停車秩序得到重新規范,物業義務更換了32個高清安全探頭,小區環境有了明顯改觀。
“黨員樓長在家門口辦好群眾關心的事,一步一步拉近了黨組織與居民群眾之間的距離,大家對黨組織的認同更強了!崩杳魃鐓^黨總支書記張賢說道。
為社區建設“獻良策”
57歲的王永和,是洞山街道錦里小區最熱心的黨員樓長,也是社區居民選出的第一批生活樓長,居民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王師傅”。
自擔任樓長以來,王師傅積極參與社區管理活動,幫助社區走訪、采集群眾訴求、登記民情臺賬,并向社區和相關單位建言獻策。比如,“晾曬區域少”一直是困擾小區高層業主的最頭疼問題,王師傅在每月走訪時了解到這一情況,積極與社區支部溝通,提出可否適時開放樓頂平臺,設置晾曬架供高層業主使用,同時建議小區物業加強對樓頂平臺的安全防護,這樣既為業主提供了便利,又能確保業主人身安全。目前,錦里小區開放樓頂晾曬的方案已通過業主民主投票、公開討論,安馨物業正在積極籌備施工用料。
【采訪手記】田家庵區在推進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工作中,通過設立“黨員樓長”,架起了社區黨組織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及時感知居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進行解決,畫出團結服務群眾的“同心圓”,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動城市社區基層治理工作任務落實的生動實踐。(記者 李東華 通訊員 吳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