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時候,俺家的草莓一定會大豐收!”日前,記者來到謝家集區楊公鎮桃園村采訪,貧困戶李士梅站在自家的溫室大棚里,看著大棚內長勢良好的草莓秧苗,李士梅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李士梅今年40歲,丈夫患病七年前去世,欠下了巨額醫療費用,她拉扯兩個年幼的孩子,家中生活十分困難。2019年7月,在鎮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結合當地土壤氣候等有利生態條件,李士梅借助區產業扶貧發展資金建成了六個溫室大棚,開始種植草莓和西瓜,也由此開啟了她用勤勞的雙手在改寫命運、脫貧致富的奮斗之路。
李世梅全身心都投入在六個大棚上,通過參加實用技術培訓,她掌握了種植技術,但受疫情影響,去年種植的草莓只收回了成本。今年,李士梅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戶貸戶用”3萬元無息小額貸款,這讓李世梅信心倍增。
李士梅購買種苗,添加了設備,她激動地告訴記者說:“感謝政府給我提供的扶貧政策,是無息小額貸款讓我的大棚有了生存發展基礎。”
“有了黨的扶貧好政策,我的草莓大棚不愁了。現在,孩子們的學習也很好,并且享受了政府提供的教育資助,俺家的生活有了盼頭!”現如今,李士梅已成為桃園村貧困戶中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67歲的曹正礦也是楊公鎮桃園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老曹的老伴去世了,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孫女還在上小學,他自己腿部有殘疾,家里生活過得十分艱難。
“我雖然腿有殘疾,但我會養羊,完全可以通過養羊把日子過得更好。”曹正礦告訴記者說:“我養羊已經40多年了,有豐富的經驗,從一開始的四五只羊,到現在的20多只,羊群在逐年擴大,這多虧了政府的幫助,每頭種羊給了俺150元的補助,俺這養殖才能壯大發展起來!”
來到曹正礦精心呵護的羊圈,20多只山羊看到了老曹,高興地“咩咩”叫個不停。“每年冬天,就會有人上門來收羊,每年養羊收益在六七萬元左右,日子好了,俺現在啥也不愁了。”老曹樂呵呵地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謝家集區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區特色優勢,不斷打造優勢產業扶貧項目,引導貧困群眾參與,擴大產業扶貧覆蓋面,為全區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2015年以來,謝家集區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3個,其中光伏扶貧項目9個,特色種養項目14個,資產收益分紅項目10個。目前,謝家集區已逐漸形成了一批具備優良市場競爭力及帶貧減貧能力的地區產業,草莓種植、菊花種植、稻蝦養殖、酥瓜種植、蘑菇種植、瓜蔞種植等產業蓬勃發展。
“產業扶貧的成效大幅提高了貧困群眾的收入,更刺激了區域整體經濟發展,為銜接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謝家集區相關負責同志在采訪中告訴記者說:“我們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按照扶貧先扶志的工作要求,深入推進‘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努力建設‘一村一品’產業格局,深刻踐行“發展一個產業 帶動一方經濟 富裕一方百姓”的責任使命,使產業扶貧項目實實在在讓鄉親們得到了實惠”。(記者 蘇強 通訊員 盛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