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職業技能是立身之本,就業之基。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接市場、企業和職工群眾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各類培訓組織工作,通過統籌協調、資源整合,全面提升勞動者的就業創業能力,為企業量身打造高級技工,較好地解決了結構性就業矛盾、提高了就業質量,建設了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今年以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職業技能提升工作部署,在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緊扣全年目標任務,抓重點、攻難點、創亮點,各項重點工作推進有序。截至8月底累計實施補貼性培訓3.76萬人。
為加快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我市積極構建政策體系。出臺《淮南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利用“四送一服”等契機,統籌做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新聞發布、政策宣傳解讀等工作,不斷擴大政策知曉度;扎實開展培訓。認真組織實施技能培訓,開展技能脫貧培訓1012人、企業新錄用人員崗前技能培訓1.2萬人、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8176人、新技工系統培養7769人,就業技能培訓1.52萬人。退補漁民培訓290人。通過開展培訓,增強了“六類人員”和企業在崗職工就業創業能力,促進了就業,穩定了民生;擴大人才培養規模。以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高技能人才研修為重點,新增技能人才1.8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0.22萬人,全市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總量分別增加到24.88萬人、7.5萬人;突出職業技能競賽。突出職業技能競賽這個有效抓手,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現場比武等活動,逐漸形成市級搭建平臺,各行業、企業、院校積極參與的有效模式,以活動促學習、促交流、促提升,開辟了崗位成才、技能提升的新途徑。通過競賽,為40名選手頒發不同級別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授于6人“淮南市技術能手”稱號;推進項目平臺建設。擬遴選20位名師,開展名師帶高徒活動。突出技能大師、技術能手地位作用,采取“手把手”傳、“面對面”教等方式,不斷推動專技特藝和優秀技法有序傳承。認定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5個。聚力打造企業發展的智囊團、科研項目開發的實驗室、創新設計的基地、技改項目的工作坊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示范窗口;辦學規模持續擴大。技工院校已完成招生7769人,完成招生計劃的337.8%,實現“四連增”,在校生規模達到1.7萬人。新招高級工班以上學生1679人,增長270%,培養層次穩步提升;鑒定工作有序開展。已實施職業技能評價2.63萬人次。加快推進評價改革,全面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目前全市共計備案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9家,其中3家企業共計開展自主評價4200多人,2所技工院校開展了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工作。全面梳理經辦服務,簡環節、優流程、壓時限,編制公開業務流程圖。推行證明事項個人承諾制。
我市著力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統籌推進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和技工大省建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高質量發展技工教育,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加快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鼓勵、引導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企業和試點技工院校率先開展新型學徒培養,推動企業建立培養、評價與使用、待遇掛鉤機制。繼續開展“名師帶高徒”活動,舉辦全省高技能人才研修班,繼續開展國家和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遴選申報,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認定。
——加快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認真實施新技工系統培養民生工程,穩定擴大招生規模,推動技師學院舉辦預備技師班,提高辦學層次。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加大農村籍學生的招生力度,打造扶貧開發和鄉土人才培育的主陣地。指導技工院校堅持學制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承擔更多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
——統籌做好多元評價工作。繼續組織好國家職業資格全省統一鑒定,指導各市統籌實施年度日常鑒定,完成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退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銜接收尾工作。全面推行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加強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的銜接。加快推進技工院校學生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指導院校為合作企業提供技能評價服務。征集遴選市內社會培訓評價組織有序開展試點。規范專項職業能力考核。
——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加強賽事統籌管理,發揮行業企業作用,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競賽大品牌。推動競賽選拔與技能評價的有機銜接,實現以賽促訓、以賽代評。(記者 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