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組織系統為鏟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以來,我市組織系統認真履行鄉村治理領域專項整治牽頭職責,建立問題清單,定期研判調度,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不斷加強,為鏟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緊盯軟弱渙散,靶向治療精準發力
建立健全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排查、整頓、驗收長效機制,集中補齊基層治理短板。堅持逐村排查,建立“包鄉走村入戶”機制,把“村村到”作為排查硬要求,主題教育以來,累計組織150名縣級干部深入829個行政村進行“拉網式”排查,逐村填寫《綜合分析研判情況表》,由負責排查的縣領導簽字確認,防止“村村到”流于形式。堅持精準施策,落實“四個一”要求,實行組團包聯整頓,堅持聚焦關鍵人、關鍵事開展整頓,針對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惡等問題的村,市縣組織部門包保聯系,幫助配強班子、建強組織。堅持舉一反三,集中開展換屆“回頭看”,堅決將不符合條件村干部清理出去。堅持跟蹤管理,構建“四評一查”驗收機制,抓好集中整頓“后半篇文章”。市委組織部不定期、常態化抽查,確保整頓實效。主題教育期間,我市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工作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國組織人事報》宣傳報道。
建強干部隊伍,嚴防侵蝕源頭發力
將凈化優化村干部隊伍作為推進專項斗爭的重中之重,嚴防黑惡勢力侵蝕基層組織。從嚴聯審把關,建立村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和村干部任職資格聯審機制,縣區成立資格聯審聯席會議,劃定受刑事處罰、存在涉黑涉惡問題等12條不能不宜“底線”,實行村級初步審查、鄉鎮全面審查、縣級聯合審查,堅決把不符合條件人選拒之門外,專項斗爭以來累計排除不符合條件人選5名。儲備源頭活水,實施村級后備干部“雛雁工程”,通過本地培育一批、公開招錄一批、能人回引一批,把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聚集到后備干部隊伍中來。建立農村發展黨員回避制,解決“近親繁殖”等問題,防止家族宗族等勢力滋生蔓延。將村級后備干部、聘用人員等納入聯審范圍,構筑防范黑惡勢力嚴密防線。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培養儲備1765名村級后備干部。強化監督管理,縣級組織部門設立村干部管理機構,鄉鎮成立黨建辦,抓好村干部日常管理。建立辭職承諾制,細化“十不準”負面清單,推動能上能下。結合淮南實際,出臺文件規范涉礦(企)小型工程項目招投標工作,杜絕村干部插手涉礦涉企項目工程。市縣聯動每年對村書記進行全員輪訓,建成10個市級村干部實訓基地,定期開展實踐鍛煉。開展換屆“備課”,聚焦下輪換屆,開展村“兩委”班子建設專題調研,逐村逐人分析研判,結合日常表現、群眾評價等進行調整優化,推動“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開展選情摸底,摸清村情民意、摸清黨員群眾思想動態、摸清換屆選舉影響因素,將矛盾隱患問題解決在換屆之前。
堅持黨建引領,標本兼治同向發力
把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作為實現長效常治的有效手段,建立“抓鄉促村”長效機制,壓實黨建責任,推動重心下移,實現標本兼治。夯實經濟基礎,實施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六項行動”、配套“八條措施”,兩年來累計投入8560萬元,對289個村進行重點扶持,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培育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強村60個、占7.2%,2020年底將全面消除年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薄弱村”,強村占比將超過9%。完善民主機制,建立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民代表會議、村務監督委員會“四位一體”治理架構,推進村黨組織書記依法擔任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到66%。制發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分3大類28個子項,配套權力運行流程圖,強化過程監控,預防“蠅貪”“微腐敗”。探索“互聯網+監督”,建立網上陽光村務監督平臺,重大事項和“三資”處置網上公開,防止黑惡勢力侵占集體資產資源。豐富治理方式,堅持新時代“楓橋經驗”,建成各類調解組織1278個,實現鄉村人民調解委員會全覆蓋,命名“無訟村(社區)”165個,打造“八公山老娘舅”、“臧賢伍工作法”等知名品牌。成立淮南市“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普法講師團,加強農村干部群眾法律知識培訓。開展“文明實踐進鄉村、移風易俗樹新風”等主題活動,鄉風文明蔚然成風。(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