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強市”奏響高質量發展強音
——“十三五”我市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
工業興則百業興,工業強則城市強。
“十三五”以來,我市積極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推進制造強市建設,推動制造業做大做強,支持企業進行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綠色服務型制造、創新制造,提升企業制造質量、增強企業效益,為我市經濟發展添活力、增動力。
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市經信局始終踐行新發展理念,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著力實現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十三五”以來,工業經濟穩步上行——在支柱煤炭產業受去產能政策的影響下,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依然保持增長態勢,由2015年的331.8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83.2億元。2019年,全市規上利潤總額高達89.4億元,同比增長82.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十三五”以來,市場培育打牢基礎——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由2015年的543家增加到722家,增幅超過30%,創歷史新高。其中,2019年全市凈增規上工業企業75家,實現利潤總額97.7億元,增幅分別位居全省第三和全省第一。
“十三五”以來,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煤電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015年76%降至68%,自2002年以來首次降至70%以下。
“十三五”以來,民營經濟有效提升——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019年為45%,預計到今年年末為46%。全市民營企業戶數、民營經濟增加值分別由2015年2.1萬戶、412.9億元調整為2019年的4.67萬戶、582.9億元。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民營企業戶數達4.9萬戶。
抓培育激活力,企業發展勢頭強勁
市經信局深耕工業沃土,培育龍頭骨干企業、規上工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打基礎強筋骨,推動非煤產業發展壯大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聚焦打造千億規模的煤電化氣全產業鏈產業和大數據、特鋼、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煤系固廢物利用五個百億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聚焦規上工業企業培育,真正讓非煤產業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自2018年實施規上工業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由2018年2月底的609戶增至2020年10月底共計725戶,累計新增208戶、退規92戶,凈增116戶,凈增數位居全省第二。
聚焦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讓中小企業擁有核心競爭力和明確戰略,在產品、服務等某一領域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全市共有省級“專精特新”企業79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58家,在省“專精特新板”掛牌企業達21家。
抓項目增后勁,工業投資提質增效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抓好項目等于抓住了經濟的“命門”。“十三五”以來,一大批備受矚目的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高歌猛進。
“一號工程”中安聯合煤化一體化項目建成上馬,總投資59.5億元的潘集電廠開工興建,淮河能源集團新謝1號井產出的煤層氣進入安徽省天然氣主干管網,總投資14億元的碳四碳五碳九深加工及苯乙烯一期項目進展順利,年產500萬臺高端智能終端制造產業園、鑫塑鞋業產業園、比塞洛斯改擴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一批項目加速推進……
市經信局從狠抓項目謀劃儲備開始,每年編制《淮南市工業項目投資導向計劃》,建立完善技術改造項目儲備庫,列入2019年投資導向計劃的項目共351項,總投資778.1億元。
全力推進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深化產業精準招商,持續推進與央企、全國知名民企合作,市經信局不遺余力謀項目、引項目、抓項目,為進一步做大項目盤子、夯實全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積蓄強大后勁。
抓創新促升級,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培育新動能,創新是第一動力。存量變革,推動傳統產業不斷增強實力;增量崛起,則帶來了新興產業雨后春筍般生長。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全市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2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73家,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6家、市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7家,省級工業精品25個、市級工業精品23個。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評定企業7家,共有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1個,省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28個,新增云視訊登云企業265家。
推進企業綠色發展。全市共有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省級綠色工廠17家、市級綠色工廠17家。一批優秀生產企業、先進技術、新裝備產品、重點改造項目等進入全省工業領域節能環保產業“五個一百”推介目錄。
推動通信建設提速。2019年,我市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69%,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65.5%。預計2020年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75%,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70%。
抓服務解難題,民營經濟迸發活力
向民營企業提供精準化、精細化、高效化服務,為民營經濟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助推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我市創新助企服務機制,建立市領導聯系幫扶百家重點民營企業工作機制,市四大班子33名市領導聯系幫扶100家重點民營中小企業,建立健全政企溝通長效機制,著力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困難。
市經信局常態、高效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事項辦事流程、壓縮辦事時間,平均辦理時限由原來的33個工作日壓縮到6個工作日,進駐大廳的21件辦理事項均實現全程網辦。
大力推進減稅降費和降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各項政策落實,積極搭建各類服務平臺,助力民營經濟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完成安徽省減輕企業負擔綜合平臺動態調整,清退返還已取消涉企保證金。舉辦各類大型公益性招聘活動6場,為企業解決用工1萬余人次。組織參加中小企業博覽會、工業設計展覽會等展會,助力中小微企業對外交流與合作。(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