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時苗留犢”,是古代廉政文化的典范。
據《三國志·魏書》記載:東漢建安年間,有個叫時苗的河北巨鹿人,到壽春任縣令。他上任時,沒坐高轎,沒騎大馬,而是乘一輛牛車來的。由于他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一年之后,他調離壽春時,他帶來的那頭母牛生了一頭小牛犢,臨行前,時苗把小牛犢交給當地百姓,說:我來時只有一頭母牛,沒有小牛。這頭小牛犢是吃壽春的草、喝淮河的水長大的,它應該屬于你們。老百姓不肯接受,但無論他們如何解釋、勸說,時苗還是把這頭小牛犢留了下來,而后兩袖清風而去。時苗因嚴于律己,后官至典農中郎將。元代監察御史王惲《題時苗留犢》詩表揚時苗:“清白居官志不貪,故教留犢在淮南。”
壽春父老鄉親們為紀念時苗,便把小牛飲水之池取名為“留犢池”,又在牛犢棲身地建起“留犢坊”。明代時,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時公,因稱時公祠或“留犢祠”,池、祠之間的街巷曰“留犢祠巷”。
“時苗留犢”的故事流傳至今已近兩千年,它所蘊含的巨大精神財富激勵和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清正廉潔之人。故事之所以能歷經久遠廣泛流傳,說明不論古今,為官清廉為民,就會受到百姓們的擁戴和褒揚。這個故事,不僅增添了壽春古城的歷史韻味,更給人們留下從政為民的道理,是珍貴的廉政歷史故事。
時苗留犢傳古今,清正廉潔潤人心。淮南市委宣傳部堅持古為今用、精心策劃,市文聯悉心指導,市戲劇家協會與淮南五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取材“時苗留犢”,聯合創作了少兒京劇《留犢記》,把“時苗留犢”成語典故搬上大舞臺,打造了一部積極向上、健康清新、充滿正氣的精品力作,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爭光添彩;茨鲜形幕吐糜尾块T深入挖掘“時苗留犢”的廉政文化內涵,推出“鳴琴而治——治國理政智慧實踐之旅”,寓教于游,著力營造“學廉、愛廉、崇廉、行廉”的濃厚氛圍。
圖:壽縣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時苗留犢”石雕(記者 朱慶磊)